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鲜食型甘薯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夏家平

作者: 夏家平;杜祥备;韩杨;刘小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皖薯5号;密度;生育期;产量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18 年 49 卷 11 期

页码: 2186-21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分类号: S531

  • 相关文献

[1]海拔与密度对花生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胡廷会,吕建伟,马天进,侯再芬,夏延茂,李正强. 2015

[2]广紫薯1号不同生育期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陈景益,房伯平,符史立,邓彩联,安康. 2008

[3]京科301不同播种密度对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刘志友,方向前,吕端春,杜佃河,于钟富,万丹凤,张秀云,刘庆君,吴海滨. 2016

[4]密度对不同生育期油葵杂交种产量的影响. 王德兴,崔良基,孙恩玉,宋殿秀,刘金刚. 2010

[5]播期、密度对红豇豆的产量及部分产量性状的影响. 祖艳侠,郭军,顾闽峰,吴永成,梅燚,郑佳秋. 2010

[6]南非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马春红,李运朝,及增发,吴哲,崔四平,贾银锁. 2010

[7]播量和施肥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及生长的影响. 王显瑞,赵敏,张立媛,宋兴会. 2012

[8]南通地区早春茬樱桃番茄品种此较试验. 姜永平,邓鹏,宋益民,章洪娟. 2012

[9]菜用大豆品比试验及示范. 史书军,李百权,张军土,成丽萍. 2000

[10]南通地区早春茬樱桃番茄品种比较试验. 姜永平,邓鹏,宋益民,章洪娟. 2012

[11]中国杂交稻在意大利试种成功. 黄发松. 1995

[12]不同播期对糯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杜月红. 2010

[13]南通地区甜椒品种比较试验. 姜永平,刘水东. 2011

[14]哈尔滨地区不同熟期水稻产量及主要性状变化规律. 卞景阳. 2009

[15]健优388在长江上游稻区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 陈卫华,甘雨,黄宗洪,向关伦,杨占烈,潘建慧,郭慧. 2015

[16]黔金荞麦1号不同生态环境栽培表现. 向清华,邓蓉,张定红,徐忠惠,熊光明. 2015

[17]播期对豫南机插籼稻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孙建军,尹海庆,陈献功,王付华,王亚,王越涛,翟顺国,姜明波,王生轩. 2015

[18]播期对黔豆7号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影响. 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谭春燕. 2013

[19]脱毒马铃薯早熟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王炜,王晓殿,王燕君,莫英,邓宽平. 2013

[20]脱毒马铃薯品种特性比较研究. 孙芳,钱晓刚,夏锦慧,谭春燕,徐友凤,宋雪,刘德新.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