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温对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郑成岩

作者: 郑成岩;邓艾兴;LATIFMANESH Hojatollah;宋振伟;张俊;王利;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气候变化;开放式增温;冬小麦;籽粒产量;氮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植物生态学报

ISSN: 1005-264X

年卷期: 2017 年 10 期

页码: 1060-106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区域作物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较大,但至今仍缺乏相关的田间实证研究。探讨青藏高原作物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对该区域作物生产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高产优质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山冬6号’为试验材料,在拉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地进行田间远红外增温试验,研究了日平均气温升高1.1℃对冬小麦物质分配和转运的影响。研究表明:增温处理下,播种至开花阶段群体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开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5%、5.6%和68.6%,但是开花至成熟期群体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量无显著差异;增温提高了冬小麦的氮积累能力,成熟期氮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及开花期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向籽粒的转运率均高于对照处理,分别高6.0%和5.5%;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但籽粒产量、氮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该试验预期升温1.1℃将促进高海拔地区冬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和转运,有利于冬小麦高产和氮高效利用。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非对称性增温对江淮粳稻植株源库特征的影响. 杨忠良,来永才,田云录,张彬,孟英,陈金,唐傲,张喜娟. 2016

[2]施氮量对高粱产量、品质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曹晓燕,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焦晓燕. 2021

[3]开放式增温下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田云录,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2011

[4]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2011

[5]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与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杜会英,冯洁,张克强,王风,郭海刚. 2016

[6]施肥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刘春芳,宋尚有,王勇,樊廷录. 2005

[7]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樊廷录,马明生,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2011

[8]刈割对冬小麦再生积温需求及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田莉华,张清平,蒋海亮,刘渊博,沈禹颖. 2012

[9]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9

[10]肥密水平对‘宁冬11号’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张维军,袁汉民,陈东升,王小亮,亢玲,何进尚,惠建. 2014

[11]基于AquaCrop模型的北京地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邢会敏,徐新刚,冯海宽,李振海,杨福芹,杨贵军,贺鹏,陈召霞. 2016

[12]黄淮麦区冬小麦品种耐热性比较研究. 方保停,李向东,邵运辉,王汉芳,岳俊芹,张德奇,杨程,秦峰. 2019

[13]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郭天财,郭天财. 2019

[14]水分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巩文军,申孝军,段爱旺. 2012

[15]微喷带灌溉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王冰心,于振文,石玉,赵俊晔,王玉秋. 2018

[16]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付佳祥,党红凯,李晓爽,柴春岭,高惠嫣,王晓玲,刘宏权. 2022

[17]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蜡质含量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申孝军,巩文军,段爱旺. 2013

[18]氮磷钾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丰明,马少康. 2011

[19]不同类型叶面肥喷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红梅,张跃强,史应武,吾买尔江·库尔班,林青,王宁,楚敏,曾军. 2023

[20]调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关系的调控效应. 刘小飞,费良军,段爱旺,刘祖贵,孟兆江.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