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小麦间作与胡麻-小麦轮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胡麻生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立光

作者: 王立光;叶春雷;陈军;李进京;罗俊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间作;轮作;小麦;胡麻;土壤;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ISSN: 1008-0864

年卷期: 2021 年 012 期

页码: 161-1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下茬胡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胡麻/小麦间作(CI)、胡麻-小麦轮作(CR)和胡麻连作2年(CC2)3种种植模式,于第二年收获后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土壤水提液综合效应,及第三年的胡麻生长和产量,探寻间作和轮作影响胡麻生长和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与CC2相比,CI和CR降低土壤pH,使土壤中的氮、磷、钾被作物充分利用;CI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CR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CI减弱土壤水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自毒作用,而CR土壤水提液的综合化感效应则表现出促进作用。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CR降低了土壤真菌多样性;且CI和CR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与CC2相比,CI和CR都有利于下茬胡麻生长,使得单株产量显著提高,从而提高小区产量,且CR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胡麻与小麦间作或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自毒作用、改变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有利于下茬胡麻的生长,为胡麻高产栽培模式及区域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分类号: S565.9%S512.1%S153

  • 相关文献

[1]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2]紫花苜蓿——小麦轮作对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马伦兰,马培杰,苏生. 2017

[3]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对有机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亚柏. 2014

[4]氮肥减施对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李凌云,和爱玲,杨焕焕,刘高远,郭中义,杜君. 2023

[5]葱麦轮作模式下菌渣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马征,崔荣宗,宫志远,谭德水,张柏松,董晓霞,魏建林. 2019

[6]玉米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及其后茬效应. 张亦涛,任天志,刘宏斌,雷秋良,翟丽梅,王洪媛,刘申,尹昌斌,张继宗. 2016

[7]隔根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消耗特征的影响. 郑立龙,陈珩. 2017

[8]皇草与几种优良牧草的间作及轮作比较. 赵明坤,左相兵,马宁. 2008

[9]玉米多元种植模式的应用现状. 孔令杰,郑飞,陈艳萍,赵文明,袁建华. 2020

[10]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11]应用DGGE技术研究间、轮作对根际氨氧化细菌和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宋亚娜,李隆,包兴国,张福锁,郑伟文. 2006

[12]间作和轮作通过根冠互作调控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 吕晴晴,何宁,张永江,迟宝杰,张艳军,张冬梅,董合忠. 2023

[13]多样化种植对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田慎重,管西林,宁堂原,孙涛,张玉凤,边文范,董亮,高新昊. 2024

[14]利用DGGE法研究不同种植体系中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宋亚娜,包兴国,李隆,张福锁,郑伟文. 2006

[15]种植制度对阴山北麓马铃薯种植区土壤温度的影响. 李焕春,严昌荣,赵沛义,妥德宝,张君. 2012

[16]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与小麦产量的影响. 范仲学,王志芬,张凤云. 2003

[17]菌-菜轮作对土壤质量及蔬菜品质的影响. 瞿飞,杨静,赵夏云,唐兵,马关鹏,文林宏. 2021

[18]小麦与不同作物多样化轮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靳海洋,岳俊芹,闫雅倩,张德奇,杨程,张素瑜,李向东,邵运辉,方保停,王汉芳,秦峰. 2022

[19]土壤磷解吸特性对菜稻轮作田间渗漏水总磷浓度的影响. 章明清,李娟,孔庆波. 2015

[20]控氮对黄壤坡耕地小麦-玉米轮作土壤氮素分布特征的影响. 胡岗,刘桂华,范成五,张邦喜,敖明,柴冠群,秦松.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