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陆地棉(G.hirsutum L.)春、夏品种杂交重组自交系的早熟性、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孔凡金

作者: 孔凡金;韩宗福;邓永胜;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段冰;高利英;李汝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短季棉;重组自交系;产量;纤维品质;生育期

期刊名称: 山东农业科学

ISSN: 1001-4942

年卷期: 2018 年 12 期

页码: 1-9

摘要: 为分析陆地棉春、夏品种杂交RIL群体早熟性、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揭示春、夏棉杂交选育短季棉品种的遗传机理,创新早熟、优质、高产抗虫棉新种质,本试验以抗虫春棉鲁棉研21号(SCRC21,P1)为母本、抗虫短季棉鲁棉研19号(SCRC19,P2)为父本杂交构建含有245个家系的RIL群体,调查其在不同流域棉区多环境下种植的性状表现,进行遗传变异、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棉区,该RIL群体早熟、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均呈正态分布,除籽棉、皮棉产量外,其它性状均存在较强的双向超亲分离,全生育期超早亲比例达8. 16%,开花—吐絮天数超早亲比例高达26. 53%,断裂比强度和上半部平均长度超高亲比例分别为9. 80%和5. 71%;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与籽棉、皮棉产量及单株铃数、铃重、衣分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马克隆值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整齐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其它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10个家系全生育期比早熟亲本短1 d以上;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同步改良,平均籽棉、皮棉产量分别较早亲增产27. 10%和27. 52%。在西北内陆棉区,该RIL群体整体表现生育期变长、产量高、纤维品质降低。综之,性状差异较大的春、夏棉品种杂交后代存在较强的超亲分离,可拓宽短季棉品种的遗传基础,有利于打破早熟性与产量、纤维品质间的负相关,是早熟短季棉品种选育的有效方法。

分类号: S562

  • 相关文献

[1]不同密度与缩节安用量对麦后短季棉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李伶俐,杜远仿,张东林,马宗斌,谢德意. 2008

[2]陆地棉优质纤维重组自交系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QTL定位(摘要). 李俊文,刘爱英,石玉真,龚举武,张建宏,王淑芳,闫恒超,王涛,袁有禄. 2009

[3]晋南麦后直播短季棉主要性状分析. 胡晓丽,姜艳丽,宋建中,皇甫张龙,解保家. 2015

[4]试论短季棉纤维品质现状及发展对策. 喻树迅,黄祯茂,范术丽,原日红,王振乾,王锐. 2002

[5]K早熟不早衰短季棉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宋美珍,喻树迅,范术丽,原日红,黄祯茂. 2006

[6]短季棉品种皖棉1331S的选育与育种技术创新. 何团结,程福如,苏香峰. 2024

[7]短季棉生育期性状的遗传分析. 田锋,范术丽,魏恒玲,王寒涛,赵树琪,庞朝友,胡守林,喻树迅. 2017

[8]棉花纤维素合成与纤维品质的关系研究. 范森淼,商海红,李伟,李俊文,龚举武,石玉真,刘爱英,巩万奎,王涛,王道杰,袁有禄. 2013

[9]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气候因子互作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马晓梅,李保成,王新,赵素琴,刘永昌,韩焕勇,周小凤,董承光. 2021

[10]不同密度下短季棉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比较研究. 房卫平,谢德意,李文,马宗斌,李伶俐. 2011

[11]徐淮地区种植密度对短季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冯营,胡新燕,孙亚伟,赵明明,李卫华. 2018

[12]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短季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海洋,陈建平,王永慧,蔡立旺,戚永奎,施庆华,张萼. 2013

[13]短季棉与大球盖菇接茬两熟高效种植技术. 聂军军,崔正鹏,徐士振,李振怀,刘国栋,张冬梅,张艳军,战丽杰,孙琳,聂阳,李维江,代建龙,董合忠. 2024

[14]我国短季棉50年产量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 喻树迅. 2005

[15]短季棉与小黑麦两熟接茬种植技术及其试验示范. 张升,聂军军,徐士振,崔正鹏,王智华,李振怀,张冬梅,张艳军,战丽杰,孙琳,李维江,代建龙,董合忠. 2023

[16]利用籼稻RIL分析穗颈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 林宇,李永洪,何珊. 2019

[17]陆地棉重组自交系群体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李俊文,刘爱英,石玉真,王涛,张建宏,王淑芳,袁有禄. 2010

[18]高风险棉区机采棉脱叶剂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国蕾,李少昆,陈兵,张素宣,张莹莹. 2018

[19]低酚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育种问题. 朱乾浩. 1993

[20]种植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周永萍,田海燕,崔瑞敏.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