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花生带状间作对植株氮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董奇琦

作者: 董奇琦;袁洋;杜琪;刘振华;史晓龙;张克朝;周东英;杨旭;王晓光;蒋春姬;刘喜波;郭峰;赵新华;于海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花生;带状间作;交互区;氮吸收利用;16S/ITS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2 年 006 期

页码: 1296-13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下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设置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和玉米花生间作(IMP)三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并采用16S/ITS测序技术明确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边行优势明显,地下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间作玉米中间行。间作玉米和间作交互区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而间作花生根际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其中变形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等有益菌最为显著富集。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变形菌门与子囊菌门正相关。间作丰富了物种功能多样性,参与氨基酸运输、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细菌和腐生营养型真菌的显著富集,改善了植物养分吸收,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可见,玉米花生间作可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本研究为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氮营养互促吸收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类号: S513%S565.2%S154.3

  • 相关文献

[1]氮肥管理与根瘤菌接种模式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索炎炎,张翔,司贤宗,余琼,毛家伟,李亮,袁新丽,余辉. 2018

[2]阴山北麓残茬间作带田土壤风蚀规律. 赵沛义,妥德宝,康暄,李焕春,段玉,张君,安昊,姚俊卿,付贵锁. 2011

[3]农牧交错带不同间套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 苟芳,张立祯,董宛麟,于洋,邸万通,赵沛义,妥德宝,潘学标. 2013

[4]宁夏灌区青贮玉米/饲用高粱带状间作混收混贮技术. 杜建民,王占军,汪威,马雪鹏,何建龙,俞鸿千. 2023

[5]不同大豆玉米品种及不同间作模式对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颉健辉,杨相昆,张占琴,田海燕,曾凯,战勇. 2023

[6]饲用高粱、青贮玉米带状间作苗后除草剂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杜建民,王占军,肖爱萍,张建勇,何建龙,蒋齐. 2024

[7]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 赵沛义,妥德宝,李焕春,段玉,魏富所,安昊,贾有余,崔艳. 2011

[8]玉豆带状间作对春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赵志刚,连金番,罗瑞萍,姬月梅,赵越. 2016

[9]施氮水平对大白菜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蔡万涛,淮贺举. 2012

[10]应用~(15)N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李鹏程,李鹏程,董合林,刘爱忠,刘敬然,李如义,孙淼,李亚兵,毛树春. 2015

[11]不同灌溉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氮利用和稻田氮转化特征的影响. 曹小闯,吴龙龙,朱春权,朱练峰,孔亚丽,陆若辉,孔海民,胡兆平,戴锋,张均华,金千瑜. 2021

[12]畜禽有机肥氮在冬小麦季对化肥氮的相对替代当量. 徐久凯,袁亮,温延臣,张水勤,李燕婷,李海燕,赵秉强. 2023

[13]苹果砧木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性评价. 解斌,安秀红,陈艳辉,程存刚,赵德英,康国栋,周江涛,李壮,张艳珍,杨安,李鑫. 2022

[14]减氮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李武,段美洋,潘圣刚,田华,唐湘如. 2014

[15]应用15N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李鹏程,董合林,刘爱忠,刘敬然,李如义,孙淼,李亚兵,毛树春. 2015

[16]小麦地膜玉米带田玉米施氮时期对其产量及吸氮生理的影响. 李隆,邱进怀. 1993

[17]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国伟,杨长琴,倪万潮,刘瑞显. 2016

[18]覆膜对玉米间作花生的影响. 马天进,李正强,吕建伟,胡腾文. 2015

[19]不同带幅对宽厢宽带玉米间作花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韦思梅,韦应红,王万平,李翠生,胡廷会,吕建伟,马天进,李正强. 2016

[20]农田立体沟垄种植研究. 陈奇恩,陈鸿登,杨苏龙,张富本. 199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