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杂种优势模式下玉米苞叶和籽粒表型可塑性差异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昕
作者: 李昕;蔡泉;郭晓明;李树军;李云龙;李思楠;殷跃;王港庆;张建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相关性;苞叶;籽粒;表型可塑性
期刊名称: 中国糖料
ISSN: 1007-2624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9-14
摘要: 分析不同杂优模式下玉米杂交种在黑龙江省3个不同地区环境的苞叶及籽粒可塑性的差异,明确苞叶及籽粒性状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关系,为玉米不同杂优模式下的育种实践提供参考。根据基因分型,将69份常用自交系分为母本群(A)与父本群(B)2个大群和6个亚群(C、E、G、D、F、H),按3种杂优模式I(C×D)、模式Ⅱ(E×F)、模式Ⅲ(G×H)共组配杂交种60份(每个模式20份)。结果表明,60份杂交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产量及苞叶、籽粒的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除籽粒深度与苞叶层数呈负相关外,其它性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产量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相关性(0.668)最高,苞叶长度、籽粒深度与收获期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0.453、0.560)。3种模式下,苞叶长度与收获期含水量相关性关系为模式Ⅲ(0.675)>模式Ⅱ(0.613)>模式I(0.481),籽粒深度与收获期含水量相关性关系为模式Ⅲ(0.660)>模式Ⅱ(0.587)>模式I(0.452)。苞叶长度的变异系数为模式Ⅱ>模式I>模式Ⅲ,籽粒宽度的变异系数为模式Ⅱ>模式Ⅲ>模式I。结论,苞叶长度与籽粒深度的育种改良有利于控制籽粒收获期的含水量,但苞叶长度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对比3种杂优模式,模式I与模式Ⅲ相对于模式Ⅱ在收获期更容易获得高产量、低含水量的新品种。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及其对籽粒脱水的影响. 李璐璐,明博,谢瑞芝,王克如,侯鹏,李少昆. 2018
[2]玉米杂交良种辽单502及其栽培技术. 王德生. 2013
[3]去苞叶对玉米子粒脱水过程的影响. 李璐璐,谢瑞芝,王克如,明博,侯鹏,李少昆. 2018
[4]玉米Suwan选系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王安贵,陈泽辉,祝云芳,郭向阳. 2008
[5]黑龙江省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杂优模式的探讨. 荆绍凌,孙志超,孙连双,陈效杰,蔡鑫茹. 2006
[6]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李志华,李会霞,田岗,刘鑫. 2013
[7]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产量相关性状选择潜势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铁双贵,卢彩霞,丁勇,郑用链. 2002
[8]国外玉米种质P78599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初探. 高翔,王进,彭忠华,曹绍书,沈建华,祝云芳,陈泽辉. 2004
[9]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利用模式的比较. 肖木辑,李明顺,李新海,Maria Luz GEORGE,张世煌. 2010
[10]利用SSR标记划分70份我国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李新海,袁力行,李晓辉,张世煌,李明顺,李文华. 2003
[11]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张世煌. 1998
[12]利用SSR标记解析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的杂优模式. 赵久然,李春辉,宋伟,王元东,邢锦丰,张如养,易红梅,杨扬,石子,王继东. 2017
[13]不同杂种优势模式下六个玉米外引群体的配合力分析. 李爱军,董红芬,李洪. 2007
[14]87份辽宁省主要玉米自交系SSR标记杂种优势群分析. 马骏,王金艳,刘欣芳,姜敏,李刚. 2012
[15]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研究进展. 姚文华,谭静,陈洪梅,徐春霞,番兴明. 2006
[16]利用SSR标记对浚单20进行杂优模式分析. 宋伟,赵久然,王凤格,易红梅,王璐,田红丽. 2011
[17]云南省生产用玉米主要种质分析与杂交优势利用. 王江民,李雁. 2000
[18]论杂种优势利用的循环育种策略. 张世煌. 2006
[19]大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相关功能成分含量的QTL分析. 杨晓梦,杜娟,曾亚文,普晓英,杨树明,杨涛,汪禄祥,杨加珍. 2017
[20]九育27玉米及其种植要点. 张岩,赵华.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口蹄疫病毒O型全自动磁微粒CLIA抗体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包艳芳;蒋韬;何莉;吕律;李涛善;李昕;孙燕燕;杨光;魏婷;潘晓乐;林密
关键词: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口蹄疫;磁微粒;全自动化
-
音乐对赣南香猪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张建国;周泉勇;熊平文;柯尝玲;刘晨龙
关键词:音乐;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力;抗氧化能力
-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发酵胶原蛋白肽-菠萝蜜汁的代谢物变化
作者:李云龙;马婷婷;朱科学;裴国民;朱露露;曹君;李川
关键词:发酵胶原蛋白肽-菠萝蜜汁;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代谢组学;多元统计分析;关键代谢物
-
虎耳草表型特征多样性分析
作者:唐世梅;黄安琪;陈之林;罗佳琳;李昕;晋宇轩;田代科
关键词:虎耳草属;数量分类学;形态;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
大豆主要饲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作者:王传之;崔卫东;任海龙;夏明阳;曾仕晓;张建国
关键词:全株大豆;QTL;生物产量;相对饲用价值
-
菠萝蜜多糖在DSS肠炎大鼠血液中的代谢标志物分析
作者:陈玉子;李云龙;曾顺江;吴刚;谭乐和;朱科学
关键词:菠萝蜜多糖;肠炎大鼠;血液;超高液相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代谢组学
-
胡颓子科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与演化趋势推断
作者:罗晗睿;王罗云;张建国;曾艳飞
关键词:胡颓子科;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DNA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