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翻压条件下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慧

作者: 王慧;唐杉;武际;胡润;韩上;刘英;朱勤;李敏;王允青;石祖梁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产量变异系数;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经济效益

期刊名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ISSN: 2095-6819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327-333

摘要: 在早稻-晚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下,研究连续3年(2011—2013年)紫云英翻压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增产效果、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紫云英翻压(G)下5种不同施氮模式(氮肥按照基肥/蘖肥/穗肥比例100/0/0、70/30/0、70/0/30、50/50/0、50/30/20分别设置G_1、G_2、G_3、G_4、G_5处理)及单施化肥配合氮肥运筹50/30/20比例(F1)和不施肥处理(CK)共7种处理,对早、晚稻产量、产量稳定性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施肥处理中,相同氮肥运筹G_5的早稻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比F1分别提高7.77%、33.47%和3.89%。在不同氮肥运筹之间,G_5和G_3均具有较高的早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在晚稻中,G_5晚稻产量显著高于F1,但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对比5个氮肥运筹,G_5具有较高的晚稻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相同氮肥运筹下,G_5的化肥偏生产力和化肥农学效率均高于F1,整个轮作周期里分别提高9.35%和22.60%。折算经济效益,早稻各个处理之间经济收益相差不大,晚稻在G_5的施肥方式下经济效益最高。综合水稻产量、产量稳定性以及肥料利用率,在紫云英翻压条件下G_3和G_5分别是早稻和晚稻的最佳施肥方式。

分类号: S511.42

  • 相关文献

[1]水稻产量对长期不同施肥和环境的响应. 黄晶,张杨珠,刘淑军,高菊生. 2015

[2]含硝化抑制剂复合肥对玉米的节肥增产效果研究. 肖焱波,杨丛梅,高强,韩宝文,贾良良. 2009

[3]荆州市粮棉油作物肥料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现状. 陈云峰,李双来,胡诚,乔艳,刘国际. 2010

[4]沼液不同施用量对水芹生长发育与田面水氮素排放的影响. 于孟康,赵莉,于建光. 2024

[5]滴灌春麦水肥一体化肥效试验研究. 尹飞虎,曾胜和,刘瑜,张磊,高志建. 2011

[6]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苹果养分专家系统构建及验证. 史浩田,王明达,赵家锐,张振兴,徐新朋,刘占军. 2023

[7]西北地区马铃薯施肥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 李书田,段玉,陈占全,郭天文,李友宏. 2014

[8]水稻产量对双季稻-不同冬绿肥轮作及环境的响应. 黄晶,刘淑军,张会民,王晓辉,高菊生. 2016

[9]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我国玉米产量可持续性的影响.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张文菊. 2009

[10]长期施肥下我国南方不同轮作制度水稻的高产稳产性分析. 李忠芳,娄翼来,李慧,张旭博,唐政. 2015

[11]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产量稳定性研究. 李娟,张立成,章明清,王煌平,张辉,张永春. 2021

[12]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施提高陇东旱塬黑垆土上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王婷,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 2019

[13]褐潮土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制度土壤生产功能演化研究. 李秀英,李燕婷,赵秉强,李小平,王丽霞,张振山. 2006

[14]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水稻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吴焕焕,徐明岗,吕家珑. 2014

[15]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模式氮、磷、钾养分 循环与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 2019

[16]长期施肥下我国水稻土基础地力变化趋势. 李忠芳,张水清,李慧,孙楠,逄焕成,娄翼来,徐明岗. 2015

[17]长期施肥和不同生态条件下我国作物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张淑香,张文菊. 2010

[18]综合农学管理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特征的影响. 袁静超,刘剑钊,梁尧,展文洁,张洪喜,曾子豪,蔡红光,任军. 2019

[19]整治稻田水稻生长及水肥利用对不同施肥的短期响应. 黄兴成1,2,3,李渝1,2,3,刘彦伶1,2,3,张雅蓉1,2,3,杨叶华1,2,3,朱华清1,2,3,蒋太明2,3,4. 2022

[20]烤烟基肥施用时间与氮肥利用的相关性研究. 谢志坚,涂书新,张嵚,徐昌旭,李进平.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