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SPME-GC-MS结合GC-O分析不同叶位桑叶挥发性风味物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孔维涓

作者: 孔维涓;庞道睿;杜冰;杨琼;廖森泰;陈若虹;邹宇晓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桑叶;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挥发性风味物质;青草味;(E)-2-己烯醛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24 年 016 期

页码: 282-29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桑叶“青草味”分布特点,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粤桑11号’桑树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测定了不同叶位(桑芽、1~3叶位和4~6叶位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桑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位桑叶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8种,其中不同叶位共有成分14种,差异性成分24种;桑芽、1~3叶位和4~6叶位中分别鉴定出24种、28种、2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不同叶位桑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均以醛类物质的含量最高,是构成桑叶风味的主体成分,而被描述为“青草味”的(E)-2-己烯醛在不同叶位叶片的醛类物质中均占比最高,可能是桑叶食品“青草味”的重要成分之一。本研究结合风味强度法和风味轮廓法解析了各个叶位之间的风味特征成分,明确(E)-2-己烯醛消减是桑叶食品风味改良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风味品质优良的桑叶食品原料筛选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分类号: O657.63%TS202.1

  • 相关文献

[1]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酱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工艺. 王强,邓泽元,范亚苇,胡蒋宁,刘蓉,李静,赵丽萍,杜金平. 2010

[2]花生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林茂,吕建伟,马天进,胡腾文,李正强,郑炯,阚健全. 2013

[3]腊牛肝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分析. 徐欢,郑娅,余群力,林梁,曹晖,韩明山. 2019

[4]调理脆肉鲩鱼片冷藏过程风味成分变化. 林婉玲,丁莫,李来好,王锦旭,翟红蕾,杨贤庆,吴燕燕,郝淑贤,黄卉. 2018

[5]恩施鲊广椒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雷炎,马佳佳,雷敏,赵楠,郭壮,张振东,赵慧君. 2019

[6]基于厌氧环境的低盐雪菜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刘大群,张程程. 2018

[7]含有不同诱食剂的猫粮的挥发成分对猫适口性的影响. 刘策,林振国,徐振华,范廷,陈雪梅,孙海涛. 2020

[8]食用菌风味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李润,杨焱,刘晓风,陈万超,李文. 2020

[9]不同干燥方式对热反应鸡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朱萌,王军,郭宇明,王德鹏,汪兰,李新,丁安子. 2020

[10]糙米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技术及其在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陈焱芳,张雁,邓媛元,魏振承,唐小俊,刘光. 2020

[11]加州鲈挥发性物质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分析. 杨雪玲,王彩霞,白婵,熊光权,王炬光,耿胜荣,廖涛. 2020

[12]炒制时间及炒制方式对青稞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张垚,张文刚,党斌,杨希娟,陈丹硕,郝静. 2020

[13]HS-SPME-GC-TOF-MS分析云南怒江草果不同部位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吴桂苹,段君宇,朱科学,谷风林,秦晓威,郝朝运,杨毅. 2020

[14]云南怒江草果的微波无溶剂萃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C-TOF-MS分析. 吴桂苹,谷风林,朱科学,李云莹,李昌应,房一明. 2020

[15]γ辐照加工对原晒脆萝卜挥发性成分、质构、色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英文). 徐远芳,彭玲,张祺玲,周毅吉,郭峰,张勇,邓超,王芊,邓钢桥,李文革. 2018

[16]氧化羊骨油对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刘金凯,高远,王振宇,陈丽,张德权,艾启俊. 2014

[17]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陈洪雨,鲍大鹏,康前进,吴莹莹. 2018

[18]六种市售豆豉的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覃芳丽,王思远,邹宇晓,黎尔纳,穆利霞,刘军,邢东旭. 2024

[19]传统固态发酵鱼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品质特征分析. 谭欢,马美湖,李高阳. 2017

[20]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变化分析. 赵驰,朱永清,董玲,黄巧莲,赵正,刘培,何叶正,屈婷敏,李治华.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