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机械收获减少稻谷产量损失度的关键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富贤

作者: 徐富贤;高尚卿;孔晓谦;徐魏;伍燕翔;徐麟;魏林;肖鹏飞;佘恒志;陈凯;龚飞;蒋鹏;张林;郭晓艺;刘茂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水稻;机械收割;施氮方式;湿度;株高;行走速度;排风力;稻谷损失率

期刊名称: 中国稻米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99-102,113

摘要: 为了降低机收水稻的产量损失,2019—2022年以杂交中稻品种川优6203、内6优1787、内6优107、天优华占为材料,分别设置施氮方式、机收前植株湿润状态、收割株高、排风力度等处理对机收稻谷损失率的影响试验,并利用集成的机收减损技术进行多点大区比较示范。结果表明,底肥∶穗肥∶粒肥=6∶2∶2施氮方式的稻谷损失率仅2.51%,显著低于底肥∶蘖肥∶穗肥=5∶3∶2、底肥∶蘖肥=7∶3这两种施氮方式。机收前每hm2喷清水1 500 kg和3 000 kg,机收时稻谷损失率分别高达9.30%和16.39%,均显著高于不喷清水的处理(5.17%)。无论何种品种,水稻机收割茎处距穗顶长度80 cm左右时稻谷损失率最低。低风力与传统人力半自动收割这两种收割方式间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均比中、高风力收割方式显著增产。集成以上最佳试验处理为核心的机收减损技术大区对比示范,平均稻谷损失量仅208.5 kg/hm~2,比大面积现有机收技术减少稻谷损失367.5 kg/hm~2,减损效果显著。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植物生长调节剂稻挺对杂交水稻宜优673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水金,杨东,涂诗航,黄俊明,董练飞,郑家团,黄庭旭. 2010

[2]三交水稻的育种研究Ⅱ.三交中晚稻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 余守武,刘宜柏,尹建华,胡标林,杨平,揭银泉. 2005

[3]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徐寿昌,熊伟,徐华德,方又平,余玉东,尹建华. 2002

[4]选育超高产杂交水稻的进一步设想. . 2012

[5]绵羊放牧过程中的位移时空特征. 陈乙实,车昭碧,曹佳敏,郭亚亚,鲁为华. 2019

[6]轻型卷盘喷灌机运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段福义,刘建瑞,范永申,陈震,韩启彪,曹华. 2017

[7]低桩机割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俞道标,赵雅静,黄顽春,李小萍,姜照伟,陈双龙. 2012

[8]21世纪初粒用高粱的育种目标与策略. 高士杰,刘晓辉,李伟. 2002

[9]一种谷子机械收割免谷穗缠绕条带种植方法. 王裕智,靖华,亢秀丽,马爱平,郑彩平,朱杏梅. 2017

[10]甘蔗新品种云蔗05-596机械收割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桃联安,经艳芬,周清明,安汝东,俞华先,冯蔚. 2018

[11]21世纪初粒用高梁的育种目标和策略. 高士杰,刘晓辉. 2002

[12]耕作和施氮方式对广西沿海地区红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王道波,刘永贤. 2014

[13]施氮和耕作方式对红麻福红992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王道波,刘永贤. 2015

[14]头季不同施氮方式对再生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杨东,陈鸿飞,卓传营,林文雄. 2009

[15]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16]尿素配施硝化/脲酶抑制剂对春季和秋季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黄强,郑顺林,郭函,龚静,熊湖,袁继超,胡建军. 2019

[17]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大豆根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姬月梅,罗瑞萍,赵志刚,连金番. 2017

[18]施氮量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陈书强. 2019

[19]氮肥运筹方式对抛秧栽培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郭熙盛,李泽福,宋卫兵,桂云波,汪素兰,王泽松. 2006

[20]不同施氮方式对嘎啦苹果碳氮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彭玲,李慧峰,崔倩,冯璐,葛顺峰,姜远茂.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