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学与基因组学相结合-破解基因发掘与育种利用的难题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学勇

作者: 张学勇;郝晨阳;焦成智;李甜;毛龙;刘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种质资源学;基因组学;基因发掘;作物育种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11-2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0年前后,随着各大作物模式品种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拟南芥、水稻、玉米等的重测序研究,突破了分子标记数量的限制,带动作物科学研究全面进入基因组时代,大量代表性品种、种质资源完成了重测序工作,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SNP标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广泛应用于遗传资源研究,使近10年成为种质资源研究的黄金期,通过GWAS解析一些复杂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成为Cell、Nature和Science及其子刊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推动种质资源学迈入一个崭新时代。20世纪,遗传育种学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种质资源学科的萌芽和初步形成,而21世纪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种质资源学推动育种学发展的新局面,一些长期困扰育种家的问题,通过GWAS分析得到了重要启示或答案(如番茄的驯化、育种史,品质与产量矛盾问题,小麦骨干亲本等)。而泛基因组研究的迅速发展,突破了单一参考基因组的局限性,使我们认识到品种间基因组结构变异的普遍性,为深度解析重大品种、骨干亲本的形成及突破性资源的创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巢式关联作图群体(NAM,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多亲本互交群体(MAGIC,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及以此为基础衍生的构建多亲本遗传群体的思路和实践,使研究群体的遗传背景水平达到同期育种要求,不仅加快了基因的精细定位,并为组装育种提供了平台,推动着种质资源学、基因组学和育种学的融合与互动,开启了以基因组信息为支撑的基因资源和分子设计育种新时代,也预示着大学科融合与调整时代的到来。

分类号: Q943.2

  • 相关文献

[1]基因组学方法在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黎裕,王天宇,石云素,宋燕春. 2003

[2]植物基因组学与种质资源新基因发掘. 贾继增,黎裕. 2004

[3]作物基因组学与作物科学革命. 贾继增,高丽锋,赵光耀,周文斌,张卫健. 2015

[4]作物种质资源学理论框架与发展战略. 刘旭,黎裕,李立会,贾继增. 2023

[5]野生稻优良基因资源的发掘、种质创新及利用. 李绍清,谢红卫,李能武,黄文超,胡骏,王坤,朱仁山,朱英国. 2013

[6]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昆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张棋麟,袁明龙. 2013

[7]辣椒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进展. 袁欣捷,方荣,周坤华,石博,陈学军. 2017

[8]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发掘水稻种质资源中的有利耐盐QTL. 孙勇,藏金萍,王韵,朱苓华,Fotokian Mohammadhosein,徐建龙,黎志康. 2007

[9]利用高代回交导入群体进行水稻耐盐碱鉴定与筛选. 孟丽君,林秀云,崔彦茹,陈凯,孙勇,朱苓华,徐建龙,黎志康. 2010

[10]转录组测序及其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尹姣,曹雅忠,仵均祥,李克斌. 2014

[11]我国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的策略. 黎志康. 2005

[12]选择牵连效应分析:发掘重要基因的新思路. 张学勇,童依平,游光霞,郝晨阳,盖红梅,王兰芬,李滨,董玉琛,李振声. 2006

[13]关联分析在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中的应用. 王荣焕,王天宇,黎裕. 2007

[14]选择牵连效应分析:发掘重要基因的新思路. 张学勇,童依平,游光霞,郝晨阳,盖红梅,王兰芬,李滨,董玉琛,李振声. 2006

[15]2014年中国大豆基因资源发掘的主要进展. 邱丽娟,郭勇,常汝镇. 2015

[16]马铃薯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基因发掘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金黎平,石瑛,李广存,徐建飞,刘杰,卞春松,段绍光,段艳凤,庞万福. 2015

[17]利用双向导入系群体检测遗传背景对耐盐QTL定位的影响. 杨静,孙勇,程立锐,周政,王韵,朱苓华,苍晶,徐建龙,黎志康. 2009

[18]绿豆基因组SSR引物的筛选及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钟敏,程须珍,王丽侠,王素华. 2011

[19]cDNA文库在棉花基因发掘中的应用. 甄军波,迟吉娜,张建宏,杜海英,李伟明,刘琳琳,张香云. 2014

[20]玉米耐受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王开,李文学.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