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溶藻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活性初探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姿

作者: 黄姿;李春强;于晓玲;廖文彬;孙建波;彭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溶藻细菌;链状亚历山大藻;交替假单胞菌;赤潮

期刊名称: 海洋技术

ISSN: 1003-2029

年卷期: 2008 年 27 卷 03 期

页码: 59-6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从海南洋浦港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溶藻活性的细菌(编号Z3)。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和生理测试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此菌为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该菌对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和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有溶藻活性,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无影响,表明菌株Z3溶藻活性具有种属特异性。通过该菌的菌体悬浮液和除去菌体滤液对链状亚历山大藻实验表明,此菌株具既有直接溶藻作用又有间接溶藻活性。

分类号: X55

  • 相关文献

[1]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邵盛男,缪宇平,周宏农,陈海峰. 2011

[2]东海产麻痹性贝毒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研究. 唐莹莹,乔玉宝,蒋志伟,张静,张若男,田晓清,马丽艳,张晓玲,陆亚男,樊成奇,杨桥. 2018

[3]链状亚历山大藻暴露下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蓄积转化规律. 张海涛,吴海燕,郑关超,郭萌萌,冯志华,谭志军. 2023

[4]一株溶藻细菌对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效应. 史荣君,黄洪辉,齐占会,胡维安,田梓杨,戴明. 2012

[5]几种海洋溶藻菌溶藻效果研究. 周键,李春强,廖文斌,孙建波,刘志昕,彭明. 2008

[6]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初探.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 2005

[7]溶藻细菌控藻作用及其在对虾养殖池塘中的应用前景. 王丽花,曹煜成,李卓佳. 2012

[8]蜡样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体微藻群落的调控研究. 王善龙,曹煜成,徐煜,胡晓娟,李卓佳,吴垠. 2016

[9]海洋细菌N3对几种赤潮藻的溶藻效应. 史荣君,黄洪辉,齐占会,胡维安,田梓杨,戴明. 2013

[10]溶藻细菌对青苔的防除效果研究. 孙军德,魏雅冬,佟德利,田春晖,金月波,温立丽,鲁婷婷. 2009

[11]赤潮过程中“藻-菌”关系研究进展. 周进,陈国福,朱小山,陈璐,蔡中华. 2014

[12]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 朱德弟,潘玉球,许卫忆,陈巧云. 2003

[13]基于卫星遥感的赤潮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伍玉梅,王芮,程田飞,唐峰华,张胜茂. 2019

[14]2017年春、夏季黄海35°N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 孔凡洲,姜鹏,魏传杰,张清春,李继业,刘一霆,于仁成,颜天,周名江. 2018

[15]危害水产养殖的一种赤潮品种的预报. 曹立业. 1996

[16]赤潮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李春强,刘志昕,常明进,朱白婢,彭明. 2006

[17]海洋浮游细菌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分布与活性. 王新,李志江,郑天凌. 2010

[18]椒江口海域浮游植物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孙鲁峰,徐兆礼,邢小丽,康伟. 2012

[19]大鹏湾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的生态与赤潮. 陈玮. 1993

[20]珠江口球形棕囊藻(Phaeocysis globosa)赤潮后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王超,李新辉,赖子尼,方珍,吴茜,胡锡永,庞世勋.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