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优质蛋白玉米(QPM)近等基因系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探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谭华

作者: 邹成林;郑德波;韦新兴;黄爱花;吴永升;莫润秀;蒋维萍;韦慧;黄开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QPM近等基因系;GCA效应;SCA效应;杂种优势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15 年 06 期

页码: 57-60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12个QPM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效应及其产量杂种优势表现。[方法]以12个QPM近等基因系为母本,以5个有代表性自交系为父本,按NCⅡ设计组配60个杂交组合进行鉴定。[结果]QPM近等基因系Q3、Q7、Q10和Q6具有较高一般配合力(GCA)正向效应;Q12×CA339等8个组合具有较强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正向效应,Q1×F19等5个组合具有较优产量杂种优势表现。[结论]QPM近等基因系Q3、Q7、Q10和Q6对组配丰产型组合有较大育种利用潜势;组合Q12×CA339、Q1×F19、Q2×Q205、Q10×CML171、Q2×F19、Q2×F06、Q9×CA339、Q10×Q205具有较强杂种优势潜势;来自不同遗传背景普通玉米自交系转育的被测系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基础。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陈涛,张巧凤,王才林. 2009

[2]芹菜耐抽薹性杂种优势及亲子间相关性分析. 王武台,高国训,吴锋,刘惠静. 2012

[3]大麦雄性不育系“亲270A”的特征特性及利用. 张明生,陈晓静. 2000

[4]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江建华,刘强明,卢超,张红,刘晓丽,党小景,牛付安,Manamik Caleb BRERIA,赵凯铭. 2012

[5]六棱大麦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的研究. 郭军,王赛勤. 1995

[6]广适高产玉米杂交种金玉506穗部性状改良效应. 郭向阳,兰琴英,王安贵,祝云芳,刘鹏飞,陈泽辉. 2017

[7]徐州芽黄品系与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张正敏,陈萍,李卫华,王阶祥,胡新燕,冯营. 2009

[8]苦瓜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余中伟,向长萍. 2008

[9]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管荣展,杨守萍,盖钧镒. 2010

[10]大麦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种的优势研究. 周美学,黄志仁,许如根,郭军. 1995

[11]水稻光温敏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的选育. 刘金波,徐大勇,潘启民,秦德荣,方兆伟,陈庭木,卢百关,樊继伟,李健,刘艳,迟铭,王宝祥,杨波,樊宁声. 2011

[12]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的研究. 王赛勤,郭军. 1996

[13]高梁育种工作的回顾. 宋高友,苏益民. 1996

[14]谷子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宋国亮,冯小磊,范光宇,史高雷,李双东,王峰,王晓明,赵治海. 2017

[15]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闵绍楷,汤圣祥. 1997

[16]陆地棉杂种F_2代优势组合的筛选研究. 李卫华,胡新燕,申温文,宋玉萍,徐加安. 2000

[17]我国向日葵育种研究的基本历程. 伍林涛,奉斌,韩宏仕,曾章丽,杜才富,张敏琴,汤勇. 2015

[18]大豆杂种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王金社,管荣展,盖钧镒. 2011

[19]玉米4类种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刘祥,李凤艳,彭泽斌,刘新芝,张兴华,韦继兴. 2000

[20]辣椒杂交F_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何建文,姜虹,赖卫,蓬桂华,詹永发,张绍军.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