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亏缺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守臣

作者: 马守臣;张伟强;段爱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灌溉模式;亏缺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灌溉排水学报

ISSN: 1672-3317

年卷期: 2019 年 38 卷 008 期

页码: 9-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优选适宜的小麦节水灌溉模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生育期内灌越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为对照(CK),设置了3种不同的亏缺灌溉模式:浇拔节水和开花水(T1)、拔节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2)、返青水+孕穗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3).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了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棵间蒸发量、干物质量,并测定了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T1处理小麦的光合速率与CK无显著差异,但蒸腾速率显著低于CK.在T2、T3处理中,干区、湿区的光合速率与CK也无显著差异,但干区小麦的蒸腾速率显著低于CK和湿区.各处理棵间蒸发量均显著低于CK.T2、T3处理中干区小麦的棵间蒸发量均显著低于湿区.T1处理提高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减少.T2、T3处理湿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显著低于CK.T2、T3处理干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低于湿区,但花前干物质转移均高于湿区小麦.T1、T2和T3处理对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均显著减少灌溉水量和作物的耗水量.[结论]3种时空亏缺灌溉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分类号: S275.6

  • 相关文献

[1]冬小麦节水高产灌溉模式研究初报. 李寿山,陈兴武,赛力汗,赵奇,雷均杰. 2006

[2]不同灌溉模式下小麦荧光特征及品种抗旱性研究. 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 2017

[3]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郭丽,马俊永,李科江. 2016

[4]冬小麦生长季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海霞,李玉义,任天志,逄焕成. 2011

[5]滴灌模式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土壤水提取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明达,张素瑜,杨慎骄,关小康,李帅,陈金平,王同朝. 2023

[6]灌溉模式对华南广适型超级稻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罗炳顺,潘圣刚,林青山,江奕君,陈金德,田华,唐湘如. 2012

[7]不同灌溉方式对干旱区制种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谭紫熠,张芮,张梅花,董博,杨义荣,赵霞,薛子钰,刘德峰,袁超. 2023

[8]水肥耦合对温室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李欢欢,刘浩,孙景生,马筱建,崔永生,马岩川. 2018

[9]亏缺灌溉对棉花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杨北方,杨北方,杨国正,冯璐,韩迎春,雷亚平,范正义,王占彪,李亚兵. 2021

[10]亏缺灌溉对4种薹草属植物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杨学军,武菊英,滕文军,袁小环,晁公平. 2013

[11]喷灌条件下耕作方式和亏缺灌溉对麦后移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浩,孙景生,张寄阳,张俊鹏,申孝军. 2012

[12]亏缺灌溉对机采棉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林涛,梅旭荣,郝卫平,田立文,崔建平,郭仁松,王亮,郑子漂. 2021

[13]椰糠栽培下水肥处理对菜心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杨鑫,聂俊,李艳红,张长远,谢玉明,史亮亮,郑锦荣. 2023

[14]基于综合生长评价体系的番茄亏缺灌溉制度研究. 黄媛,张钟莉莉,高欣娜,杜亚茹,武猛,康艺凡,于景鑫,杜鹏飞,田国英. 2022

[15]冬小麦节水栽培三种灌溉模式的水氮利用与产量形成. 张胜全,方保停,张英华,周顺利,王志敏. 2009

[16]微喷带灌溉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及穗部性状研究. 姚海坡,董志强,吕丽华,张经廷,张丽华,姚艳荣,郑孟静,贾秀领. 2022

[17]氮对亏缺灌溉冬小麦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机制. 秦文利. 2018

[18]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赵刚,樊廷录,李尚中,王国宇,杨晨. 2008

[19]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彩霞,柴守玺,赵德明,李志贤,常磊,王婷. 2010

[20]有机肥对陇东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 张建军,樊廷录,王勇,唐小明,党翼.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