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方式与密度互作对糜子群体冠层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军学

作者: 杨军学;罗世武;程炳文;张尚沛;张晓娟;李凯;王湛;王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糜子;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叶面积指数;群体冠层;干物质积累;产量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22 年 024 期

页码: 65-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明确糜子群体在条播和穴播播种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互作的冠层结构特征及增产效应,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条播和穴播,分别记作T和X),以3种种植密度为副区(45万、90万、135万株/hm~2,分别记作D1、D2、D3),在大田环境下测定糜子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冠层有效辐射截获量、冠层透光率、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试验结果显示:穴播较传统条播能够形成更加优质的冠层结构进而提高产量,搭配低密度播种有助于叶片干物质积累和穗部干物质的积累。在成熟期,条播处理糜子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递增,D1处理较D2、D3处理分别增加6.12%和1.46%,穴播则先增后减,D2处理较D1和D3分别增加9.47%和9.74%。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显示,播种方式和密度互作对糜子穗长、主穗质量和主穗粒质量影响极显著,对糜子抽穗后前期叶面积指数、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透光率影响显著;播种方式对穗长和产量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对主穗质量影响极显著,对产量影响显著。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糜子穴播搭配密度45万~90万株/hm~2时糜子群体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光资源,合成更多干物质量,从而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分类号: S516

  • 相关文献

[1]不同播种方式下夏玉米机械化精量施肥技术研究. 乔江方,刘京宝,黄璐,朱卫红,夏来坤,李川,乔辉. 2015

[2]氮肥对粳性和糯性糜子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磊,何继红,董孔军,任瑞玉,刘天鹏,杨天育. 2021

[3]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研究. 刘欣芳,李静,徐长成,马骏,邵帅,齐欣. 2021

[4]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俊红,姚宇卿,吕军杰,张洁,丁志强,于新峰. 2013

[5]遮阴条件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的增产效应. 乔江方,刘京宝,黄璐,夏来坤,朱卫红,李川. 2013

[6]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春晓,张玉,刘强,何春梅,汪黎明,高新学,刘玉敬,董瑞,刘铁山. 2019

[7]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东北春玉米区主栽品种的适应性分析. 王金艳,李刚,马骏,孙楠,范金玲. 2015

[8]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曹金锋,赵双进,卢思慧,王茹芳,高广居,胡铁欢,徐泽茹,吴凤训. 2009

[9]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机插栽培高产技术初探. 周永进,吴文革,严文学,王松洋,周陶竹. 2015

[10]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刘春晓,董瑞,张秀芝,刘铁山,何春梅,汪黎明,高新学,刘玉敬,刘强,陈凯. 2017

[11]密度-氮肥互作对糜子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王君杰,王海岗,陈凌,曹晓宁,田翔,乔治军. 2014

[12]间作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曹晓宁,王君杰,刘思辰,陈凌,王海岗,乔治军. 2016

[13]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曹晓宁,王君杰,刘思辰,陈凌,王海岗,田翔,乔治军. 2016

[14]刈割高度对冬小麦再生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王茜,杨丽群,雷家运,杨景宁,王玉平,王丹丹,杨倩,沈禹颖. 2017

[15]干旱胁迫对水稻农艺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综述. 杨晓龙,汪本福,李阳,张枝盛,李进兰,余振渊,程建平. 2020

[16]移栽行距和密度对新稻36号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朱小霞,王奉斌,文孝荣,唐福森,袁杰,张燕红,赵志强,布哈丽且木,蔡栋. 2014

[17]复播油用向日葵不同密度对群体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刘胜利,王鹏,柳延涛,赵刚,李万云,陈寅初. 2018

[18]吉育86在新疆高产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分析. 赵靓,张恒斌,曾凯,罗赓彤,战勇. 2018

[19]不同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生产潜力比较分析. 钟昌松,吕巨智,石达金,范继征,闫飞燕,卢生乔,弓雪,陈坤,刘亚利,张述宽. 2021

[20]新大豆2号高产生育动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刘胜利,孔新,任林昌,战勇,李玉梅,魏建军,罗赓彤.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