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菌剂制备及其对氯苯污染土壤修复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文章

作者: 李文章;胡亚茹;李法云;王玮;张继宁;郭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炭;微生物;固定化菌剂;氯苯;生物修复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24 年 33 卷 011 期

页码: 1782-179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氯苯是有机化工行业重要的中间体和有机溶剂,经生产、运输过程泄漏以及末端违规排放而迁移至土壤,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氯苯对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绿色高效修复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能耗低、绿色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其在污染土壤中的实践往往面临菌株存活能力差、降解效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生物炭可作为载体固定化高效降解微生物,但其性能常受到比表面积、官能团等因素制约.将硫酸铁、凹凸棒石和芦苇秸秆以 1?2?10 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在 500℃条件下无氧热解 2 h,对芦苇生物炭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对降解微生物的固定能力.进一步优化了载体固定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W3的条件,制备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菌剂(BFAT@W3),并将其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结果表明,经硫酸铁和凹凸棒石改性后的生物炭比表面积(210.7 m2·g-1)和孔体积(0.13 cm3·g-1)较高,官能团种类丰富.固定化降解微生物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温度 37℃、吸附时间 16 h、载体投加量 15 mg·mL-1,此条件下固定的有效活细胞浓度为 2.10×109 cell·g-1.在实际氯苯污染土壤中,投加比例为 3?100 的BFAT@W3 材料对氯苯去除率较高(83.4%),较相同比例的W3 提高了 18.6%.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3?100 的BFAT@W3 能有效增加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相较于同比例的W3 处理组分别提高了 41.3%和 36.7%,增强了降解微生物在土壤群落中的竞争优势.该研究通过制备性能良好的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高效降解菌剂,可为氯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分类号: X53%TQ413

  • 相关文献

[1]生物炭固定化菌剂对毒死蜱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小白菜品质的改善. 董成,冯发运,马丽雅,生弘杰,余向阳,陈静,葛静. 2024

[2]生物炭与丛枝菌根真菌联用对镉固化效果研究. 普东伟,邱亮,周巧红,梁威. 2023

[3]真菌曲霉F77对水中Cs~+的吸附. 王卫宪,王耀芹,张瑞荣,徐辉,王玮,吴王锁. 2014

[4]苎麻对镉污染土壤功能修复的初步研究. 严理,彭源德,杨喜爱,许英,孙志民,陈建芳,揭雨成. 2007

[5]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李荣林,李优琴,沈寿国,王春梅,石志琦. 2005

[6]盐碱地的生物修复方法. 胡诗钦,顾怀应,郭龙彪,郝芷圻,刘长华,孟丽君. 2024

[7]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及研究进展. 阎晓明,何金柱. 2002

[8]微生物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生物修复. 张久刚,闫艳春. 2006

[9]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及研究进展. 曹启民,王华,郑良永,夏炜林,桑爱云. 2006

[10]用微生物对六六六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初步试验研究. 刘继芳,逄焕成,严慧峻,张鸿雁. 2003

[11]青霉菌与生物炭复合修复土壤砷污染的研究. 段靖禹,李华,马学文,梁文婷,李建华,郜雅静. 2019

[12]生物炭对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代谢活性的影响. 李航,董涛,王明元. 2016

[13]生物炭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谷思玉,李欣洁,魏丹,李玉梅,金梁,赵富阳,郭文义,徐猛,赵赛东. 2014

[14]土壤污染修复中的生物炭-微生物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赵淑雯,张倩茹,张楚晨,冀琳宇,OK Yongsik. 2023

[15]生物炭对灰漠土和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与氮素相关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顾美英,徐万里,唐光木,葛春辉,马海刚. 2014

[16]除草剂残留下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王根林,李玉梅,刘峥宇,宋柏权,李艳. 2015

[17]盐胁迫下生物炭添加对紫苏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陈军豪,杨生茂,汪玉瑛,何莉莉,刘玉学,甘毅,吕豪豪. 2024

[18]鸢尾联合固定化菌剂净化河道水体的微生态过程. 刘宗楠,王新,吴逸飞,姚晓红,孙宏,沈琦,李维琳,汤江武. 2019

[19]氯苯、硝基苯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徐应明,袁志华,李军幸,戴晓华,林大松. 2004

[20]硝基苯和氯苯灌溉对春小麦品质影响研究. 徐应明,袁志华,李军幸,戴晓华.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