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磷素平衡特征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少君

作者: 刘少君;李文博;熊启中;李虹颖;李军利;刘荣;郜红建;叶新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虾共作;磷平衡;磷循环;经济效益

期刊名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SN: 1672-2043

年卷期: 2021 年 010 期

页码: 2179-21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磷素平衡状况和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设置3个处理:水稻单作(RM)、稻虾共作投食(RC feed 1)、稻虾共作不投食(RC feed 0),分析了稻虾共作种植模式下水稻产量、磷素平衡状况、利用效率、环境风险以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农田磷平衡均表现为盈余,RC feed 0处理农田磷盈余低于RM和RC feed 1处理;与RM和RC feed 1处理相比较,RC feed 0处理水稻茎叶磷素吸收量显著增加(P<0.05),磷素利用率较高。在种植前期(6—8月),RC feed 0处理较RC feed 1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田面水总磷和溶解磷的浓度;在水稻收获时,3个处理间稻田田面水总磷和溶解磷的浓度无显著差异。与RM处理相比较,RC feed 0和RC feed 1处理净收入分别增加了54.22%和51.11%。在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效应、磷素平衡、磷素环境风险和经济效益的条件下,稻虾共作不投食模式是一种资源利用率较高、环境风险较小、经济效益好的种养模式。

分类号: S511%S966.12

  • 相关文献

[1]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 刘全科,周普国,朱文达,杨峻,喻永冰,刘美刚,贾平安,夏良付,许凌风,李林. 2017

[2]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绿肥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唐治喜,高菊生,宋阿琳,王恩召,司知远,易可可,黄晶,赵士诚,范分良. 2020

[3]放牧条件下红壤草地生态系统磷素循环研究. 文亦芾,蒋文兰,赵权俊,张宁. 2007

[4]稻田系统中磷循环影响砷迁移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林晓扬,黄宇,佘梓健,徐梓盛. 2025

[5]美国农地磷动态变化规律. 孟宪华,付学军. 2010

[6]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磷肥平衡施用研究. 王才斌,成波,迟玉成,孙秀山,苗丰祚,宇仁娥,史宝生. 1997

[7]我国农田磷养分平衡研究进展. 冀宏杰,张怀志,张维理,岳现录,雷秋良. 2015

[8]中国主要土壤有效磷演变及其与磷平衡的响应关系. 展晓莹,任意,张淑香,康日峰. 2015

[9]长期和短期减施磷肥对华南双季稻产量与磷肥利用的影响. 潘俊峰,刘彦卓,梁开明,黄农荣,彭碧琳,傅友强,胡香玉,钟旭华,李妹娟,胡锐. 2022

[10]植物磷饥饿信号分子调控网络及磷高效遗传改良. 张倩倩,任剑豪,张宇昕,郭美娜,易可可,阮文渊. 2024

[11]栽培方式与施磷量对水稻养分累积、分配及磷素平衡的影响. 郭鑫年,孙娇,梁锦绣,周涛,田旭东,陈刚. 2017

[12]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对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蔬菜磷素吸收利用与磷平衡的影响. 罗健航,任发春,赵营,陈晓群,刘宏斌. 2014

[13]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元阳哈尼梯田系统氮磷平衡的影响. 李影,李玉义,雷秋良,杜新忠,武淑霞,王永庆,刘宏斌. 2023

[14]干旱绿洲灌区大白菜施磷效应与磷肥投入阈值. 连彩云,马忠明. 2018

[15]新型肥料在稻虾共作区直播水稻应用效果初探. 彭成林,袁家富,赵书军,佀国涵,李金华,徐祥玉,徐大兵,贾平安. 2019

[16]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种植表现. 王显,杨大柳,胡中泽,钱巍,杨智景,冯亚明,吴爱国,郭保卫. 2019

[17]湖北省稻虾共作典型区域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彭成林,袁家富,马朝红,杨小红,佀国涵,李金华,刘威,谢媛园. 2021

[18]苏北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粳稻适栽品种(系)的筛选. 王夏雯,王飞飞,金倩,陈卫军,陈春,于成功. 2021

[19]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 程建平,汪本福,章桃娟,李阳,张枝盛,杨晓龙,彭成林,杨小红. 2020

[20]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钾素平衡状况及合理施钾量研究. 彭成林,袁家富,佀国涵,刘威,赵书军,苏章峰,李金华,谢媛圆,马朝红.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