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冉

作者: 徐冉;杨文叶;朱均林;陈松;徐春梅;刘元辉;章秀福;王丹英;褚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干湿交替灌溉;产量;水分利用率;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4 年 50 卷 002 期

页码: 425-4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 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AWMD)以及重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AWSD).研究结果表明,与CF相比,AWMD与AWSD均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22.6%~25.6%与18.2%~23.1%;AWMD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8.6%~10.0%,而AWSD则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为6.0%~7.5%.与CF相比,AWMD显著降低了拔节期水稻的茎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移栽至齐穗期的光合势以及移栽至拔节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但显著提高了茎蘖成穗率、拔节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主要生育期水稻根长密度、深根比、比根长、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灌浆后2次土壤复水期的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含量、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等指标.以上结果表明,AWMD可以协同提高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优化根-冠生长发育特征,提高灌浆期植株生理活性,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为本研究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干湿交替灌溉对籼粳杂交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褚光,徐冉,陈松,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 2021

[2]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转基因水稻的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刘立军,王康君,卞金龙,熊溢伟,王志琴,杨建昌. 2014

[3]基于季节性降雨的双季稻生育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萍,邵彩虹,张红林,刘光荣. 2021

[4]不同灌溉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氮利用和稻田氮转化特征的影响. 曹小闯,吴龙龙,朱春权,朱练峰,孔亚丽,陆若辉,孔海民,胡兆平,戴锋,张均华,金千瑜. 2021

[5]干湿交替灌溉下不同稗草种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自常,李永丰,杨霞,谷涛,李贵. 2015

[6]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不同种稗草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张自常,李永丰,杨霞,陆凡,邱光,李建伟. 2015

[7]根部增氧模式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胡志华,朱练峰,林育炯,张均华,胡继杰,禹盛苗,曹小闯,金千瑜. 2016

[8]氮肥运筹与栽插密度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产量形成和米质的影响. 乔中英,陈培峰,顾俊荣,孙华,杨代凤,董明辉. 2016

[9]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殷敏,刘少文,褚光,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陈松. 2020

[10]籼粳杂交稻机插与二段育秧手插栽培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苏柏元,朱德峰,徐一成,陈惠哲,腾飞. 2015

[11]施氮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徐冉,陈松,徐春梅,刘元辉,章秀福,王丹英,褚光. 2023

[12]不同氮肥水平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燕,王俊敏,赵向前,施俊生,王仁杯. 2023

[13]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5号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褚光,周群,薛亚光,颜晓元,刘立军,杨建昌. 2014

[14]贵州岩溶易旱区不同耕作覆盖方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研究. 肖厚军,蒋太明,夏锦慧,黄全能,吴士章,陈明华,邓英. 2004

[15]负水头供水盘埋设方式对番茄生长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张芳,薛绪掌,张建丰,王利春,李银坤. 2016

[16]异属砧木嫁接对日光温室水培番茄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吴绍军,陈海丽,朱月林,崔彦玲. 2010

[17]不同灌溉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郝秀钗,李建波,张胜爱,郭佳,陈素英,史占良,刘长悦. 2017

[18]旱地小麦深层防堵渗灌应用研究. 席吉龙,杨娜,王珂,张建诚,姚景珍. 2018

[19]不同水分处理对发酵床垫料基质栽培的小青菜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刘新红,宋修超,陈伟,张苗,罗佳,马艳,严少华. 2019

[20]氮对亏缺灌溉冬小麦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机制. 秦文利.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