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稻的群体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怀珍

作者: 刘怀珍;黄庆;李康活;陆秀明;程永盛;刘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免耕;抛秧;群体结构;土壤

期刊名称: 耕作与栽培

ISSN: 1008-2239

年卷期: 2003 年 03 期

页码: 8-10+15

摘要: 1997— 1998两年以Ⅱ优 12 8、丰澳占、粤香占和粳籼占为试验材料 ,对免耕、少耕和常耕 3种耕作方法进行了抛秧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3种耕作方法的产量及构成产量的穗粒性状差异均不显著 :免耕抛秧表现出稳生稳长 ,生长中前期的群体较小 ,茎蘖数较少、叶面积指数小、干物质积累较少、群体吸氮量、吸磷量、吸钾量也较低 ,随着生育的进展 ,缩小了与少耕、常耕抛秧的差距 ,中后期 3种处理的群体趋于接近 ,而且免耕抛秧中后期的群体营养含量较高 ;常耕抛秧表现出早生快发 ,茎蘖增长快 ,苗峰高 ,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 ,但无效蘖多 ,影响群体的通风透光性能 ;少耕抛秧的群体结构基本介于免耕和常耕之间 ;免耕有利于改善土层的通气性和提高粘质土各层养分含量 ,少耕有利于改善中壤土表土层和粘质上下层的通气性及提高中壤土表层养分含量。

分类号: S511.06

  • 相关文献

[1]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时间对中壤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刘怀珍,黄庆,李康活,陆秀明,刘军,程永盛,付华. 2002

[2]稻草高桩还田免耕抛栽晚稻肥料运筹效应研究. 汤海涛,肖小平,纪雄辉,黄凤球,孙继民. 2008

[3]畦式免耕抛秧栽培的产量效应和产量构成分析. 刘怀珍,黄庆,刘军,陆秀明,程永盛,付华. 2002

[4]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应用效果试验初报. 李锐,潘明波. 2000

[5]免耕抛秧稻草还田技术在潜育化双季稻田中的应用效果. 鲁艳红,黄科延,杨曾平,谢坚,廖育林,聂军,周兴. 2014

[6]快速清茬免耕栽培水稻的土壤特性和根系生长特性. 邹应斌,唐启源,黄见良. 2006

[7]三种栽培类型稻田杂划的一次性化除技术. 沈国辉. 1998

[8]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及经济效益对比研究. 吴健强,朱速松,张大双,彭强,江学海. 2015

[9]塑料秧盘底孔大小与数量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陈川,张山泉,庄春,纪凤高,孙春梅. 2005

[10]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与前景. 袁钊和,杨新春. 2000

[11]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与转型(英文). 张玉屏,朱德峰,熊洪,陈惠哲,向镜,林贤青. 2012

[12]黑龙江省水稻抛秧栽培现状及展望. 庄爱科. 1993

[13]抛秧稻的倒伏原因及其预防. 黄伟坚. 2003

[14]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与转型(英文). 张玉屏,朱德峰,熊洪,陈惠哲,向镜,林贤青. 2012

[15]水稻“大芽抛秧”栽培技术. 孙昌禹,周汉良,鲁雪林,张晓东,王凤芝. 2009

[16]水稻机械抛秧的综合效益和配套高产技术. 苏连庆,李志忠,陈振明,姜照伟,林海弟,李义珍. 1999

[17]丰华占优质高产高效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李康活,郑廷杰,陈唱今,张海鹏. 2005

[18]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 2006

[19]免耕覆盖技术下土壤氮素迁移的研究进展. 王静,潘天任,冯婉君. 2014

[20]免耕覆膜增加中度盐碱土团聚体有机碳和微生物多样性. 卢闯,张宏媛,刘娜,张晓丽,逄焕成,李玉义.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