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杂交大豆育种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磊
作者: 张磊;张丽亚;李杰坤;黄志平;胡晨;戴瓯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应用技术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ISSN: 1008-0864
年卷期: 2004 年 6 卷 03 期
页码: 27-30
摘要: 自 198 9年发现大豆细胞质不育材料后 ,经过连续多年研究 ,于 1997年育成 W931A等不育系 ,并实现了三系配套 ;1998- 2 0 0 3年通过回交和测交已先后育成 2 9份不育材料、4 5个恢复系及 2 7个强优组合。其中已有 2个组合参加安徽省大豆良种区域试验 ,增产显著 ;另外在制种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预计“十一五”后期有望用于生产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M型杂交大豆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磊,戴瓯和,黄志平,李杰坤,张丽亚,胡晨. 2004
[2]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韩宗福,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王宗文,李汝忠. 2011
[3]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花器官发育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崔天宇,曹霞,孙佳尧,李志刚,刘鹏,王鹏年. 2021
[4]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保持系种子和花药的蛋白质组初步研究. 陈培,张磊,邱丽娟,陆柏. 2011
[5]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董德坤,高莎,刘乐承,杨清华,朱丹华. 2012
[6]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 A及其保持系种子和花药的蛋白质组初步研究. 陈培,张磊,邱丽娟,陆柏. 2011
[7]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 931 A及其保持系不同器官的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 陈培,张磊. 2009
[8]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保持系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 陈培,张磊,邱丽娟,陆柏. 2009
[9]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保持系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 陈培,张磊,邱丽娟,陆柏. 2009
[10]早熟高产半矮秆大豆新品种黑河22特性及应用技术. 梁吉利,鹿文成,刘发,张雷,闫洪睿,刘英华,张玉春. 2001
[11]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管荣展,杨守萍,盖钧镒. 2010
[12]大豆杂种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王金社,管荣展,盖钧镒. 2011
[13]黄淮地区大豆重要亲本间产量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其遗传基础. 杨加银,盖钧镒. 2009
[14]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王曙明,孙寰,赵丽梅,王跃强,彭宝,范旭红,张宝石. 2009
[15]大豆杂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早世代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 杨加银,盖钧镒. 2009
[16]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分析. 王志新,郭泰,赵丽梅,吴秀红,彭宝,郑伟,李灿东,刘忠堂,韩世峰. 2010
[17]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概述. 赵丽梅,丁孝羊,彭宝,李志刚,张春宝,闫昊,于德彬. 2019
[18]大豆不育系的恢复系筛选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李杰坤,张磊,孙文勤,黄志平,张丽亚,胡晨,胡国玉,周斌. 2010
[19]杂交大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韩亚丽,林春晶,丁孝羊,彭宝,李文跃,张春宝,赵丽梅. 2018
[20]利用大豆育成品种的SSR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初步研究. 张博,邱丽娟,常汝镇.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加工兼鲜食型优质甘薯品种"徐紫3号"山地栽培密度试验
作者:谢家华;康桂辉;周进华;徐宁生;张磊;王颖;杨万林
关键词:甘薯;种植密度;形态特征;生育时期;栽培密度试验
-
32份糜子种质对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作者:郭成;洪流;周天旺;王春明;张磊;张小杰;董孔军;杨天育
关键词:糜子;黑穗病;抗性;发病条件
-
不同预处理对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形成的影响
作者:张磊;张钟元;刘天星;吴海虹;李建林;冯蕾;牛丽影;李大婧
关键词:荠菜;挥发性风味物质;二甲基二硫醚;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二甲基三硫醚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地平整与地力培肥的农机作业
作者:王腾;郭佰涛;张磊;张哲;李鑫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施肥;操作;维护;调整;注意事项
-
猴痘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及传播途径研究综述
作者:陈召亮;张磊;李林芝;赵宗正;宋思慧;李秀博;刘聚祥;郭振东
关键词:猴痘病毒;动物模型;传播途径;感染致病
-
大车前苷抑制猪肺炎支原体诱导的炎性反应的作用初探
作者:王吉英;向书涵;李志强;李炻漾;张磊;谢青云;熊祺琰;邵国青;冯志新;于岩飞
关键词:大车前苷(PMS);猪肺炎支原体(Mhp);肺炎;核因子-κB
-
紫云英生物固氮对土壤肥力及根瘤菌的响应特征
作者:张磊;杜锦涛;范倩玉;李顺;高嵩涓;曹卫东
关键词:紫云英;土壤肥力;根瘤菌;互作效应;生物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