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保护区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水土保持效应试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潘艳华

作者: 潘艳华;朱红业;雷宝坤;郭玉蓉;王应学;和寿甲;付丽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源保护区;坡耕地;种植模式;水土保持;综合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ISSN: 1672-3007

年卷期: 2013 年 11 卷 05 期

页码: 14-19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在水源保护区16.5°的坡耕地上,通过3种种植模式(玉米+小麦、牧草混播、黄梨+绿肥)进行连续3年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水源保护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与玉米+小麦习惯轮作模式相比,牧草混播及黄梨+绿肥种植模式降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养分流失量分别为27.7%、44.2%、38.0%及14.4%、20.9%、27.9%,牧草混播及黄梨+绿肥2种种植模式都能有效地降低水土及养分流失,并且效果随着年限延长而增加;2)在肥料施用量比玉米+小麦种植模式减少34.0%的条件下,牧草混播种植模式的纯收益仍能与玉米+小麦轮作模式持平;黄梨+绿肥种植模式纯收益比玉米+小麦种植模式提高5.9%,梨树盛果期以后,产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从水土保持角度看,牧草混播种植模式的效果最好,从经济角度分析,黄梨+绿肥种植模式效益最高,二者都可作为水源保护区种植结构调整及坡耕地综合治理的较好模式。

分类号: S157.2

  • 相关文献

[1]贵州坡耕地三种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比研究. 朱青,陈正刚,李剑,熊燕华. 2012

[2]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陈光荣,张国宏,高世铭,郭天文,张晓艳,王立. 2009

[3]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的研究. 杨文元,李大祥. 1991

[4]辽东山区坡耕地地埂植物篱水土保持及面源污染物阻控效果研究. 任丽华,贾天会,李欣峰,隋晓丹,郭佰川. 2018

[5]水源保护区坡耕地种植不同类型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潘艳华,郭玉蓉,潘志能,孔垂思,陈南凯,和寿甲,严昌荣,刘恩科. 2010

[6]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赵燮京,林超文,庞良玉,刘定辉. 2001

[7]坡耕地上等高草篱的功能与效益综合分析. 肖波,王慧芳,王庆海,武菊英,滕文军,戴全厚. 2012

[8]保护性耕作对豫西黄土坡耕地降水产流、土壤水分入渗及分配的影响. 王育红,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李俊红,丁志强,张洁. 2008

[9]保护性耕作与等高草篱防治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研究. 肖波,喻定芳,赵梅,王庆海,申小波. 2013

[10]高山蔬菜坡耕地沟厢改造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陈磊夫,邱正明,郭凤领,吴金平,矫振彪. 2014

[11]南方红黄壤区经济植物篱配合平衡施肥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陈正刚,朱青,王文华,李剑. 2006

[12]坡耕地种植牧草固土净水综合效应研究. 潘艳华,郭玉蓉,段宗颜,鲁耀,胡万里,王应学,陈拾华,杜彩艳. 2014

[13]幼龄果园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果. 潘艳华,王攀磊,郭玉蓉,曾莉,朱红业,郭志强,番华彩,刘树芳,杜彩艳. 2016

[14]三种肥料运筹模式对湖北西部坡耕地机条播小麦生产的影响. 佟汉文,朱展望,刘易科,陈泠,邹娟,张宇庆,杨勇,高春保. 2021

[15]松干流域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 杨世琦,邢磊,刘宏元,韩瑞芸,杨正礼. 2018

[16]不同农艺措施对洱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和寿甲,潘艳华,刘恩科,严昌荣,郭玉蓉,何文清,刘勤,刘爽. 2010

[17]四川紫色丘陵农区坡耕地饲草种植模式及效益. 张鸿,罗春燕,黄晶晶,付登伟,冯文强,林超文,张新全. 2010

[18]寻甸县清水海水源保护区夏播油菜氮磷钾肥效应. 刘建香,涂仕华,郭云周,张国建,吴杏红,杨袁刚,戴洪福,韩慧仙. 2012

[19]黄浦江水源保护区不同作物养分管理及环境效应分析. 金海洋,姚政,徐四新,李丰平. 2007

[20]昆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梨树害虫及天敌数量变动研究. 仇明华,马钧,黄勇,陶磅,方波.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