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谭淑豪
作者: 谭淑豪;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田;节能;减排;政策建议;全球变暖
期刊名称: 科技导报
ISSN: 1000-7857
年卷期: 2009 年 27 卷 23 期
页码: 98-1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CH4)的主要排放源。在实现水稻持续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否降低稻作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建立可持续稻作系统的关键。为此,依据多年研究总结并结合生产调研及文献分析,阐明了稻田直接与间接节能减排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系统评价了保护性耕作、浸润灌溉和精确施肥等关键技术的节能减排效应。最后针对中国东北一熟区、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和南方双季稻区三大水稻主产区的作物生产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稻田节能减排的三大主体模式,并就科技支撑和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稻田节能减排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推广、建立稻田节能减排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加强宣传提高生产者的节能减排意识等政策建议。
分类号: F326.11`S511
- 相关文献
[1]2004-201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油菜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变化.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2019
[2]广西南宁发展燃料乙醇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王尧,莫勇生. 2011
[3]玉米干燥机节能减排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百会,曹赞,熊芳芳,高树成,杨晓鑫,陈沫. 2010
[4]渔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研究. 王玮,丁建乐,何雅萍,王君. 2011
[5]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进展. 王晓萌,孙羽,王麒,宋秋来,曾宪楠,冯延江. 2018
[6]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挑战与策略. 王斌,蔡岸冬,宋春燕,秦晓波,刘硕,李玉娥. 2023
[7]寒地稻作减排农艺途径的研究进展. 谢婷婷. 2015
[8]水稻开花期花粉活力和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特征. 张彬,芮雯奕,郑建初,周博,杨飞,张卫建. 2007
[9]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倾向和甲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进化的倾向(英文). 左文朴,朱绮霞,黄艳燕,潘丽霞,吴光. 2010
[10]护佑动物平安须更新、完善"处方". 肖治军. 2007
[11]用随机漫步模型拟合1850年至2009年的全球气温变化(英文). 吴光. 2010
[12]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影响及对策研究. 矫江,许显斌,卞景阳,林阳生,横责正幸,陶福禄,鲛岛良次,神田英司. 2008
[13]抽穗期不同灌水深度下水稻群体与大气的温度差异. 张彬,郑建初,黄山,田云录,彭兰,卞新民,张卫建. 2008
[14]不同温室气体排放背景下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通量. 袁东亮,郝佳佳,李健乐,何蕾. 2018
[15]花后增温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杨陶陶,解嘉鑫,黄山,谭雪明,潘晓华,曾勇军,石庆华,张俊,曾研华. 2020
[16]花后增温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陶陶,孙艳妮,曾研华,黄山,张俊,谭雪明,曾勇军,潘晓华. 2019
[17]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对开放式主动增温的响应. 杨陶陶,胡启星,黄山,曾研华,谭雪明,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张俊. 2018
[18]主动微波光谱影像对新疆天山山脉区域地表形变的监测研究. 王志伟,岳广阳,吴晓东,张文,王普昶,宋雪莲,吴佳海. 2020
[19]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李彦生,金剑,刘晓冰. 2020
[20]2004—2013年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 黄晓敏,陈长青,陈铭洲,宋振伟,邓艾兴,张俊,郑成岩,张卫建.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水分调控下绿肥种植和石灰施用对双季稻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作者:唐志伟;朱相成;张俊;邓艾兴;张卫建
关键词:镉污染稻田;双季稻;水分调控;绿肥种植;石灰施用
-
花生与绿肥轮作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作者:于淑慧;朱国梁;牟小翎;董浩;史桂芳;郑铮;张卫建
关键词:春花生;二月兰;毛叶苕子;土壤含水量;土壤肥力
-
齐穗后遮阴时长对西北稻区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者:邓艾兴;李歌星;吕玉平;刘猷红;孟英;张俊;张卫建
关键词:水稻;齐穗后遮阴;产量;品质;气候变化
-
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作者: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轮作;间作;玉米;大豆;花生;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
传统农耕蕴含低碳智慧
作者:张卫建
关键词:
-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作者:张卫建;尚子吟;张俊;严圣吉;邓艾兴;张鑫;郑成岩;宋振伟
关键词: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碳排放清单;碳减排交易;MRV方法体系
-
田间增温1.5℃对高纬度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者:邓艾兴;刘猷红;孟英;陈长青;董文军;李歌星;张俊;张卫建
关键词:粳稻;气候变暖;田间开放式增温;优质;产量;高纬度粳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