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蚜虫对方斑瓢虫适合度及种群增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段佳辰

作者: 段佳辰;戴长春;路伟;陆宴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方斑瓢虫;天然猎物;蚜虫;人工饲养;规模化扩繁;生物防治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

ISSN: 0529-1542

年卷期: 2023 年 49 卷 001 期

页码: 230-238,24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方斑瓢虫是新疆农田常见的天敌昆虫之一,具有重要的控害潜能和应用前景.本文利用生命表技术探讨了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对方斑瓢虫生长发育、存活率、繁殖力、寿命和种群数量增长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饲喂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种群相比,饲喂棉蚜和桃蚜的种群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更短,存活率、雌虫产卵量、卵孵化率、成虫寿命、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更高.饲喂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幼虫存活率分别为85.83%、88.33%和50.83%,单雌产卵量分别为516.71、439.95粒和209.00粒,以棉蚜和桃蚜为食的幼虫存活率和雌虫产卵量均显著高于以豌豆修尾蚜为食的种群;取食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种群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16 9、0.212 5和0.044 3,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4.10、130.93和20.98,以棉蚜和桃蚜为食的方斑瓢虫种群增长趋势均显著高于饲喂豌豆修尾蚜的种群.综合以上各项参数,棉蚜和桃蚜是方斑瓢虫的适宜天然猎物.其中,桃蚜规模饲养更为便捷,成本较低,是方斑瓢虫规模化扩繁的优选猎物.研究结果对方斑瓢虫的规模化人工饲养及释放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分类号: S476.2

  • 相关文献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害虫生物防治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 赵灿,张宝鑫,袁曦,宋子伟,刘子欣,李敦松. 2020

[2]食蚜蝇的营养需求及其人工饲育问题初探. 张礼生,王孟卿,陈红印. 2009

[3]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技术. 王连霞. 2007

[4]异色瓢虫生物生态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吴钰薇,郑林浩,高鹏,石文倩,王昱,康健,李启云,徐文静. 2022

[5]核技术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徐学农. 2006

[6]菊花蚜虫主要种类及综合防治. 许兰杰,余永亮,谭政委,杨红旗,董薇,李磊,刘新梅,梁慧珍. 2019

[7]食用菊花蚜虫生防药剂的筛选和利用. 张怡,张志春,沈迎春. 2021

[8]大豆蚜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刘佳,徐冉,张礼凤,王彩洁,李伟,张彦威,戴海英. 2018

[9]蚜虫减量饲喂对异色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 陈河竹,祝进,徐翔,雷敏,肖科军,彭应力,陆秋成,蔡鹏,房超,李跃建,蒲德强. 2023

[10]多异瓢虫对核桃黑斑蚜的捕食作用. 王巧,杨龙,潘云飞,李海强,陆宴辉. 2023

[11]蚜虫减量饲喂对七星瓢虫成虫产卵特性的影响. 彭应力,余佳敏,王勇,刘东阳,刘挺,江连强,龙岗,李斌,谢云波,伍兴隆,郭仕平,蔡鹏,蒲德强. 2024

[12]反-β-法尼烯对马铃薯蚜虫及其天敌的生态效应. 刘英杰,迟宝杰,林芳静,MAIGRET Olivier,郑鹭飞,刘勇. 2016

[13]蚜虫的防治技术及应用新进展. 马国兰,柏连阳. 2007

[14]蚜虫防治研究新进展. 过七根,周瑶敏. 2008

[15]保山市越冬蚜虫的种群消长及蚜茧蜂越冬性评价. 杨祚斌,孟继枝,杨振国,肖文祥,郭应成,柳树国,张丽娟,罗雁婕. 2017

[16]密度对十斑大瓢虫不同虫态生存的影响. 梁辉,邓全,刘国,陈河竹,马鹏,李斌,刘东阳,余佳敏,江连强,蒲德强. 2025

[17]氯化胆碱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虹伶,何蓉,余佳敏,邓全,刘东阳,李思翰,张培旭,雍艳萍,伍兴隆,肖科军,蒲德强. 2024

[18]莱氏绿僵菌与异色瓢虫协同增效防治蚜虫研究. 石娜,路杨,隋丽,王佳江,赵宇,李启云,张正坤. 2024

[19]密度对多异瓢虫幼虫生存的影响. 雍艳萍,许冰燕,刘虹伶,李杨,何恒果,蒲德强. 2024

[20]喂饲棉蚜对方斑瓢虫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李海强,王冬梅,刘建.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