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郑洪兵

作者: 郑洪兵;郑金玉;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任红;齐华;刘武仁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硬度;冻;融;间隔深松;耕作方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5 年 31 卷 09 期

页码: 63-7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变化特征,以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硬度仪观测免耕(no-tillage,NT)、翻耕(plow tillage,PT)、间隔深松(spacing tillage,ST)和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硬度,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耕层0~25 cm土壤硬度,而土层>25~45 cm免耕硬度显著降低(P<0.05),但传统耕作硬度有增加趋势,间隔深松和翻耕硬度明显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随季节的推移呈波动性变化,0~25和>25~45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层明显低于下层(P<0.05),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前期随深度增加到20cm处呈垂直变化,而后期随深度增加呈反"S"型曲线变化;冻融交替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硬度,缓解冻融后土壤硬度,间隔深松降幅最大为148.97%,其次为免耕和翻耕,降幅分别为41.96%和58.44%,传统耕作降幅最小仅为3.38%。综合分析认为,间隔深松耕作是改善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耕作方法。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构建合理耕层和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号: S152.9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张佳倩,李福,孙峰成,刘亚楠,王丽芳,张婷婷,且天真,张德健. 2022

[2]东北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情的影响. 李奇峰,陈阜,张海林,刘武仁,郑金玉. 2007

[3]调理剂与耕作栽培措施修复镉污染麦田土壤效果研究. 周芬,刘源,李中阳,李宝贵,李乐乐,陶甄. 2022

[4]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寇太记,任军,张卫建. 2012

[5]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张德奇,岳俊芹,李向东,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杨程,秦峰,马富举,时艳华,陈远凯,程红建. 2016

[6]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影响. 宋志禹,周凌云,李维,刘红艳,段继华,周品谦,包小村,肖宏儒. 2016

[7]1S-2型深松整地机深松铲的设计. 王帅. 2012

[8]苹果中酶活性与贮藏效果相关性的研究. 林向东,张琪,马丽,丁焰,李冀新,罗小玲. 2000

[9]小麦籽粒硬度和小麦销售加工及育种关系的探讨. 林作楫,王美芳,吴政卿. 2008

[10]基于激光拉曼光谱的脐橙内部品质无损检测. 药林桃,刘木华,王映龙. 2008

[11]我国小麦籽粒硬度研究和应用回顾与探讨. 林作楫,吴政卿,王美芳,徐福新. 2007

[12]沙参去皮方法与质构特性关系研究. 曾宪鹏,代永刚,李倬林,南喜平. 2015

[13]岳帅苹果采收成熟度的判定方法. 张秀美,张景娥,刘志,王宏,张广仁. 2012

[14]玉米和毛苕子间种轮作对土壤水分及硬度的影响. 匡恩俊,宿庆瑞,迟凤琴,张久明,巴国民,赵瑞广. 2013

[15]高压二氧化碳保鲜双孢蘑菇的工艺优化. 李静,李顺峰,田广瑞,王安建,刘丽娜,袁青丽. 2016

[16]白浆土某些物理性质的研究I.与土壤紧实和通透性质相关的几个物理特性. 刘婷婷,高中超,匡恩俊,刘峰. 2012

[17]硬脂酰乳酸钙对马铃薯馒头品质的影响. 孙洪蕊,刘香英,田志刚,范海茹,冯一丹,康立宁. 2018

[18]真空渗糖对冷冻菜用大豆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硬度的影响. 唐明霞,袁春新,陈惠,吴浩,邱海荣,徐莉,薛晨霞. 2012

[19]鲜天麻保存中相关生理特性的研究. 黄万兵,朱国胜,钱珍珍,杨通静,桂阳,王沁. 2016

[20]荷兰豆烫漂时间对商品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姜永平,袁春新,宋益民,王学军.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