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阳

作者: 高阳;段爱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间作;冬小麦;春玉米;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06 年 14 卷 04 期

页码: 115-118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通过对单作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冠层入射和透射光合有效辐射的观测,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以及冬小麦对预留行的遮荫作用。结果表明:2种种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叶面积指数<2时,间作冬小麦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约为单作的50%,叶面积指数>2时,2种种植模式下的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相近;2种种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与叶面积指数均有较好的相关性;间作冬小麦预留行遮荫率(FS)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遮荫率与株高(H)有很好的相关性。

分类号: S512.11`S513

  • 相关文献

[1]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需水规律. 高阳,段爱旺,刘浩,刘战东,申孝军. 2007

[2]卷叶水稻的光分布模拟及适宜叶面卷曲度分析. 胡凝,吕川根,姚克敏,邹江石. 2008

[3]棉花群体结构与棉田光量子传递特性关系的研究. 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邓绍华. 2000

[4]多层离散各向异性辐射传输模型在玉米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反演中的应用. 董震,杨贵军,孙林,杨浩,朱耀辉,雷蕾,陈日强,张成健,刘淼. 2021

[5]玉米和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的光环境特性.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申孝军. 2008

[6]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冠层光截获与干物质分布特性分析. 王立红,张宏芝,李剑峰,王重,高新,时佳,张跃强,樊哲儒,赵奇. 2021

[7]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树冠结构对间作区域光环境的影响. 张雯,谢辉,张平,钟海霞,张付春,庄红梅,杨磊,徐叶挺,龚鹏. 2016

[8]基于作物生物量估计的区域冬小麦单产预测. 任建强,刘杏认,陈仲新,周清波,唐华俊. 2009

[9]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 陈传永,侯玉虹,孙锐,朱平,董志强,赵明. 2010

[10]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估算模型比较研究. 樊鸿叶,李姚姚,卢宪菊,顾生浩,郭新宇,刘玉华. 2021

[11]适宜机械收获株行距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磊,李雅文,樊廷录,张建军,赵刚,党翼,李尚中. 2017

[12]春玉米不同产量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特征与生态因子资源量的分配特点. 侯玉虹,陈传永,郭志强,侯立白,张宾,赵明. 2009

[13]中国四川间作地区作物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时间变化. 陈一兵,黄晶晶. 2007

[14]四川间作地区作物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英文). 陈一兵,黄晶晶,涂仕华. 2007

[15]旱地多熟制春玉米+棉花间作技术研究. 顾宏辉,朱金庆,陈润兴,徐玉华. 2001

[16]脱毒马铃薯间作套种模式(下). 王培伦,孔海明,赵淑燕. 2002

[17]施肥对不同种植模式下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向阳,白金顺,志水胜好,曹卫东. 2012

[18]春玉米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发生动态. 赵发福,郭建国,谢晓丽,张旭明,薛应钰,金社林. 2024

[19]株型对冬小麦冠层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关系的影响研究. 唐怡,黄文江,刘良云,王纪华. 2006

[20]不同株型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多时相分析. 杨贵军,邢著荣,黄文江,齐腊,李伟国.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