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间杂交F_2代主要品质性状遗传研究初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永强

作者: 曹永强;王雅珍;董丽杰;王文斌;宋书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种间杂交;品质性状;遗传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6 年 35 卷 06 期

页码: 1032-103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栽培大豆铁豆67为母本,半野生大豆YZ162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构建大豆种间杂交F2代遗传群体,对群体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蛋脂总量等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间杂交F2代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蛋脂总量的遗传分离为连续离散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其中,脂肪含量和蛋脂总量表现出倾向高值亲本的正态分布;三性状超中亲遗传普遍存在,蛋脂总量超高亲遗传显著,超高亲比例达到66.7%;三性状的遗传方差、标准差均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4.04%、5.13%、2.67%,表明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度不高;三性状广义遗传力均达到了55.0%以上。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陆海种间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F1群体优势分析. 石玉真,刘爱英,李俊文,王淑芳,袁有禄. 2008

[2]山葡萄种间杂交F_1~F_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宋润刚,郑永春,路文鹏,沈育杰,范书田,杨义明,李晓红,林兴桂. 2008

[3]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Sesamum schinzianum Asch、Sesamum radiatum Schum & Thonn)种间杂交后代的生物学特性. 张海洋,苗红梅,张体德,魏利斌,李春,王慧丽,段迎辉,琚铭. 2013

[4]稻米品质遗传改良现状及展望. 陈宏法,胡时开,唐绍清,胡培松. 2023

[5]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及其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贾俊仙,潘登魁,潘幸来. 2006

[6]甘蔗野生种割手密远缘杂交后代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吴才文,Phillip Jackson,刘家勇,赵培方,赵俊,范源洪,刘新龙. 2011

[7]大豆种间杂交质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李莹. 1991

[8]大豆种间杂交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李莹,卫保国,任建华. 1986

[9]大豆种间杂种F_1优势的初步研究. 杨光宇,郑惠玉,韩春凤,胡金海. 1992

[10]大豆种间杂交新种质遗传潜力评价. 姚振纯,林红,来永才,李秀兰. 1996

[11]大豆品质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位艳丽,余永亮,练云,王树峰,王庭峰,梁慧珍. 2010

[12]大豆维生素E含量与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刘焕成,曹广禄,鹿娜,孙明明,韩英鹏. 2018

[13]东北春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改良潜力. 李楠. 2001

[14]开花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王英,程立锐,冷建田,吴存祥,侯文胜,韩天富. 2010

[15]大豆多个数量性状的典型性相关分析. 薛红. 2010

[16]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仲义,徐艳荣,孙发明,代秀云. 2011

[17]熟期与品质性状对东北大豆发芽率影响的研究. 范旭红,孟凡凡,郑宇宏,张云峰,孙星邈,王明亮,王曙明. 2015

[18]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研究. 王岚,王连铮,李斌,袁玫瑰,李金艳. 2014

[19]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仲义,鄂成林,孙发明,徐艳荣. 2012

[20]北方春大豆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聂波涛,刘德泉,陈健,崔正果,侯云龙,陈亮,邱红梅,王跃强.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