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叶梅花香挥发性成分测定与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敏

作者: 陈敏;张江超;高飞;姜玉锁;马卫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榆叶梅;鲜花;气相色谱-质谱;挥发性成分

期刊名称: 现代农业科技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14 期

页码: 224-226

摘要: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榆叶梅鲜花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从榆叶梅花中分离并确定了13个挥发性成分,占98.76%。榆叶梅鲜花挥发性成分类别分属于烷烃类(4种,31.49%)、腈类(2种,28.53%)、酯类(2种,17.00%)、芳香化合物(3种,17.28%)、萜烯(1种,2.29%)、酮类(1种,2.17%)和其他(1.24%),其中1-甲苯-2,4-二异氰酸酯(11.75%)、2-羟基戊酸甲酯(14.98%)、2,4-二甲基-5-甲酰基-3-氰基吡咯(22.27%)、2,6,10,14-四甲基十六烷(11.28%)、2,5-二甲基-吡咯-3-甲腈(6.26%)、十五烷(10.02%)和二十烷(6.59%)为其主要成分。

分类号: O657.63%S685.99

  • 相关文献

[1]4类干制食用菌风味成分的GC-MS分析. 刘璐,乔宇,廖李,高虹,史德芳,薛淑静,李露,段秀辉,程薇. 2014

[2]烹制加工对板栗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罗凤莲,夏延斌,欧阳建勋,王燕. 2013

[3]SDE/SPME-GC-MS分析苦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余丽,王灼琛,程江华,谢宁宁,黄晶晶. 2015

[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茼蒿和藜篙的挥发性成分. 李阳,胡建中,乔宇,廖李,汪兰,吴文锦,陈学玲,王俊,汪超. 2013

[5]4份贵州特色香稻挥发性成分分析. 张志斌,田瑞平,吴娴,王倩,唐会会,王忠妮,龚记熠,彭强,朱速松. 2022

[6]生晒参和红参地下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崔丽丽,赵卉,宋娟,闫梅霞,罗婧,冯志伟,陈曦,董昕瑜,王丽英,苏丽敏,宋超,赵宇. 2022

[7]草鱼脆化过程中肌肉挥发性成分变化. 冯静,林婉玲,李来好,杨贤庆,王锦旭,黄卉,胡晓,郝淑贤,吴燕燕. 2016

[8]苦荞粉、苦荞壳及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分析. 王灼琛,余丽,程江华,谢宁宁,黄晶晶. 2014

[9]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比较雪菊与市售菊花的挥发性成分. 沈维治,邹宇晓,刘凡,施英,廖森泰. 2013

[10]HS-SPME-GC-MS法分析不同辐照方式的人参酒挥发性成分. 曲迪,陈建波,华梅,李珊珊,孙印石. 2019

[11]基于GC-MS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河南不同产地香椿挥发性成分. 赵丽丽,程菁菁,王赵改,史冠莹,张乐,王晓敏,蒋鹏飞,王旭增. 2021

[12]加工工艺对蜂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任佳淼,彭文君,田文礼,方小明,赵亚周. 2014

[13]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白金针菇中的挥发性成分. 陈智毅,刘学铭,施英,吴娱明,邹宇晓. 2009

[14]榆叶梅精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李,陈炳旭. 2011

[15]近三十年我国榆叶梅研究相关期刊论文的计量分析. 赵伶俐. 2014

[16]万寿菊鲜花乳酸菌发酵技术研究. 吴兴壮,张华,王小鹤,张晓黎,鲁明. 2011

[17]品种、干燥和贮存方式对铁皮石斛花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孙明艳,邓杰玲,张自斌,李秀玲,李春牛,李先民,卜朝阳. 2019

[18]山西省花卉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郑丽萍,郭瑞萍,王丰林,侯爱斌,田森林. 2004

[19]同时检测动物肌肉中26种β2-兴奋剂和激素残留. 吴平谷,王强,陈慧华,应永飞,赵永信,沈向红,宋国良,徐小民. 2008

[20]基于SPME/GC-MS联合分析毛尖茶的香气成分. 张小琴,沈强,郑文佳,甘正刚.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