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中国大豆萌芽过程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变化规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罗旭

作者: 罗旭;方芳;李倩倩;许腾;王艳;王凤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萌芽;GABA;异黄酮;抗氧化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8 年 05 期

页码: 952-95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大豆萌芽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变化规律,以黑河43、黔豆7号、徐豆14和中黄13大豆为研究对象,对其萌芽过程中总多酚、总黄酮、大豆异黄酮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大豆经萌芽处理后,GABA大量积累,4种大豆GABA含量峰值分别为萌芽前的30、37、6.8和6.5倍,黔豆7号对GABA的富集最显著;总多酚、总黄酮及异黄酮的含量均有所上升,抗氧化能力有所增强,其中,黔豆7号总黄酮和异黄酮含量最高,说明其抗氧化能力也最强。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大豆抗氧化能力与总多酚、总黄酮、大豆异黄酮含量显著相关。综上,萌芽是提高大豆功能性组分及抗氧化能力的有效手段;黔豆7号是富集生物活性物质的最佳品种,可用于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本研究为萌芽大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不同种皮颜色小豆及其芽苗菜功能性成分与抗氧化能力分析. 张晓燕,薛晨晨,黄璐,袁星星,陈新. 2021

[2]野葛块根异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研究. 李玲,谭力,全沁果,全浩,何福林,黄光文,邵金华,闫旭宇. 2016

[3]大豆萌芽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方芳,王艳,王东晖,王凤忠. 2018

[4]萌芽对大豆中营养及抗营养因子的影响研究. 罗旭,方芳,王凤忠. 2016

[5]发芽过程中大豆活性物质、抗营养因子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的综述. 高春霞,王凤忠,袁莉. 2019

[6]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孙明明,王萍,李智媛,吕世翔,王冠,韩英鹏,李文滨. 2018

[7]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初步研究. 胡润芳,张玉梅,陈宇华,林国强. 2017

[8]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GmCHS基因表达及异黄酮含量变化分析. 王爽,张顺斌,王旭东,于佰双,陈井生,王惠,段玉玺. 2021

[9]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饲料中大豆异黄酮的主要组分含量. 张晶莹,孙君明,李斌,韩粉霞,闫淑荣,田玲,陈明阳,邹筱,范胜栩,杨华. 2013

[10]大豆加工品质的资源筛选和遗传改良的研究 Ⅰ.大豆加工品质材料的筛选. 刘丽君,高明杰,吴俊江,杨玉芳,李玉征,梁孝莉,蒲国锋. 2002

[11]大豆异黄酮研究与育种概况. 孟凡钢,富健,孟庆良,彭辉,陈书森,宋志峰. 2004

[12]中黄13大豆发芽期间异黄酮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王慧芳,来吉祥,王东晖,方芳,王凤忠,吴韬. 2015

[13]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韩粉霞,丁安林,孙君明. 2002

[14]外源茉莉酸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乞永艳,Arnaud Bovy,唐益雄. 2006

[15]大豆异黄酮提取纯化及其抗衰老作用初探. 孙玲,魏振承,徐志宏,池建伟. 2002

[16]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 江和源,吕飞杰,邰建祥,东惠茹. 2000

[17]抗感大豆品种接种胞囊线虫后根部异黄酮含量变化. 林晓敏,谭晓荣,王连铮,李斌,孙君明. 2016

[18]不同类型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杨雪峰,齐宁,林红,刘广阳,张晓波,吴岩,金海涛. 2007

[19]大豆异黄酮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研究. 傅旭军,朱申龙,朱丹华,袁凤杰,杨清华,郁晓敏,董德坤. 2016

[20]大豆异黄酮还原酶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古文,刘娜,冯志娟,徐盛春,胡齐赞,龚亚明.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