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模式对宁南山区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国峰

作者: 陈国峰;姬强;王亚麒;王锐;雷金银;何进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马铃薯;玉米;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团聚体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3 年 009 期

页码: 59-6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探究了施肥量与间作栽培下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问题解决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副区为马铃薯连作、马铃薯-玉米间作,测定了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间作栽培使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下降了9.21%~13.60%,有机质含量显著升高了 7.00%~12.10%、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了 19.42%~32.40%,土壤中>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DR0.25)含量显著增加了 9.88%~15.54%.测序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标(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与丰富度指数(Chao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共为 63426 个,门水平中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以及酸杆菌门.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模式显著提高了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高肥力水平的土壤环境有助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与有效磷以及DR0.25 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水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DR0.25、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马铃薯间作玉米的土壤养分变化以及土壤环境的变化是驱动土壤细菌组成改变的主要因素,这两者间可能存在复杂反馈调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 1∶1 间作栽培有助于研究区域土壤结构及肥力改善和微生物区系丰度的提升.

分类号: S15

  • 相关文献

[1]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田云龙. 2014

[2]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晓燕,梁强,庞天,李毅杰,徐林,吴凯朝,邓智年,宋修鹏,李杨瑞,王维赞. 2021

[3]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4]不同耕作措施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隋鹏祥,罗洋,李瑞平,郑洪兵,郑金玉,王浩,刘武仁. 2022

[5]西北绿洲区间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赵财,殷文,胡发龙,宋振伟,张卫建. 2021

[6]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秀娟,解占军,董环,赵颖,刘慧屿,娄春荣. 2018

[7]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陈帅民,梁晓斐,李阳阳,范作伟,徐铭鸿,刘方明,侯中华,王学文,刘慧涛,吴海燕. 2022

[8]毕节地区马铃薯不同间套作的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王文秀,成马丽,聂宗顺,蒋燕,肖丽,王惠,何庆才. 2003

[9]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马铃薯不同间作方式研究. 左忠,冯立荣,王峰,张亚红,梁永生. 2009

[10]西北半干旱区大豆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吕军峰,张国宏,郭天文,张国平,侯慧芝. 2011

[11]旱塬地玉米套种马铃薯农田水分效应及产量变化研究. 常丽英,张宝林. 2004

[12]拉萨市马铃薯和玉米间作栽培试验. 曾钰婷,刘正玉,斯年,许娟妮,谭淑琼,卫华. 2012

[13]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模式不同行比配置生理生态及经济效应研究. 卢成达,郭志利,李阳,孙迪,张丽娜. 2015

[14]马铃薯/玉米间作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金建新,何进勤,冯付军,黄建成,罗昀,桂林国. 2019

[15]荒漠草原过渡地带粮食作物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 王婷,李宁,张学鹏,孟维伟. 2023

[16]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灌溉对土壤质量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雷晓婷,何进勤,雷金银,祁焕军,徐瑾瑜,金建新,王天宁. 2021

[17]吉林省甘薯种植效益分析. 凤桐,刘峰,王凤. 2013

[18]覆膜对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张野,王显瑞,赵禹凯,李书田,赵敏. 2012

[19]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2018

[20]贵州地产玄参土壤团聚体特征. 张家春,张珍明,黄冬福,罗文敏,洪江.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