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2023'生理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静

作者: 王静;冯国华;易媛;刘东涛;刘静;刘立伟;马红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产量;LAI;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

期刊名称: 农业科技通讯

ISSN: 1000-6400

年卷期: 2021 年 001 期

页码: 43-47

摘要: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徐麦2023' 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播期为主区,设10月10日、10月25日、11月9日3个水平;以播量为裂区,设每亩播量7.5 kg、12.5 kg、17.5 kg 3个水平,以追肥方式为小裂区,设返青期追施缓释肥(A1)、拔节期追施尿素(A2)两个水平,缓释肥为活性腐殖酸复合肥料N、P2O5、K2O占比为15%、15%、15%,研究了播期、播量和追肥方式对徐麦202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LAI、干物质积累量、高峰苗及茎蘖成穗率及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和追肥方式三因素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LAI、干物质积累量、高峰苗及茎蘖成穗率及收获指数均产生显著影响.本试验中产量随播量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孕穗期LAImax、高峰苗、茎蘖成穗率和收获指数(HI)均随之递增,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先增后减.播期为10月25日、播量为17.5 kg/亩、拔节期追施尿素的条件下产量最高;10月25日播种的孕穗期LAImax、茎蘖成穗率最高;在11月9日播种、播量17.5 kg/亩、返青期追施缓释肥处理的HI最高.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2023’生理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王静,冯国华,易媛,刘东涛,刘静,刘立伟,马红勃. 2021

[2]不同膜下滴灌模式棉花的光合特性. 王新燕,龚照龙,郑巨云,王俊铎,梁亚军. 2017

[3]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 何贤芳,赵莉,朱昭进,汪建来. 2011

[4]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英文). 何贤芳,赵莉,朱昭进,汪建来. 2011

[5]从收获指数探讨源库关系调控与小麦增产. 张胜全,任立平,王拯,叶志杰,高新欢,董艳华,陈兆波. 2022

[6]玉米产量潜力及超高产物质积累途径优化分析方法. 王存凯,陈鹏飞,陶洪斌,孟祥盟,刘慧涛,刘武仁,王璞,廖树华. 2014

[7]北部冬麦区主栽品种光合产物贮运特性研究. 杨舒蓉,付路平,费帅鹏,李思敏,陈新民,夏先春,肖永贵,孟亚雄. 2021

[8]海藻酸钠寡糖灌根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张运红,和爱玲,杨占平,郑春风,杜君,宝德俊,姚健,杨焕焕. 2018

[9]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俊红,姚宇卿,吕军杰,张洁,丁志强,于新峰. 2013

[10]微喷灌追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于淑慧,朱国梁,董浩,张雪飞,牟小翎,史桂芳,谭德水. 2020

[11]氮肥对小麦氮积累和分配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东军,张宏纪,孙岩,刘文林,杨淑萍,闫文义. 2017

[12]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张平良,郭天文,侯慧芝,吕军峰,谭雪莲. 2011

[13]旱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部分生理指标与WUE的关系.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孔令安,张宾,冯波. 2009

[14]小麦收获指数和源、库性状的遗传研究. 李跃建,冯君成,刘宗典,杨永澄. 1993

[15]小麦开花后生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分析. 肖世和,陈孝,吴兆苏. 1995

[16]小麦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马鸿翔,张平平. 2008

[17]收获指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宋荷仙,李跃建,冯天铭. 1989

[18]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张斯梅,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许博,陈涓. 2013

[19]遮雨棚模拟黄土旱塬区降水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来兴发,杨宪龙,王自奎,沈禹颖. 2019

[20]北方粳稻不同穗型品种冠层特征与干物质生产研究. 都兴林,方秀琴.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