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非持久性病毒病蚜虫传毒规律及防治理论与实践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崇实

作者: 杨崇实;刘耕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非持久性病毒病;蚜虫传毒规律;防治理论依据;实践

期刊名称: 天津农学院学报

ISSN: 1008-5394

年卷期: 1999 年 04 期

页码: 1-8+27

摘要: 蔬菜非持久性病毒病,以蚜虫为介体传毒。传毒流行是病原、寄主和蚜虫三者适应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种类蚜虫传毒效能有差异,传毒能力受迁飞、光照、风向、风速、湿度、温度、寄主水肥条件、营养环境等影响。菜蚜在相对湿度78 、温度25~28 ℃发育最快,一日中上午8时前、下午6时后光弱时为迁飞高峰,夜间不起飞,阴天起飞少,风速超1.87 m /s起飞受阻,暴雨可把蚜虫震落到泥土中溺死。华北地区,蚜虫迁飞高峰:春季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7月中旬至8月中旬。药剂灭蚜防治非持久性病毒病无效。春露地番茄、西葫、甜椒早播,秋大白菜晚播均可避病。控制蚜虫传毒的生态防治措施为:播前翻地、晒土、浇底水,降低蚜量;间、套作玉米、韭菜使蚜虫在试探取食时失毒;利用蚜虫对不同颜色反应不同,设置银灰色反光塑料薄膜避蚜;苗期用50病毒1号乳油250倍喷雾防蚜。这些措施可有效地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银灰反光塑料膜防效94.29 ,病毒1号EC250倍,苗期3次施防效达86.1 ,增产35.9 ,利用生防天敌瓢虫控制传毒蚜虫也有前途。

分类号: S436.3

  • 相关文献

[1]农业科研单位项目帐务设置在用友ERP—U8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实践. 陈光曜. 2009

[2]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 李德新,纪素兰. 2009

[3]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 李保全,马淑琴,蔺锋. 2000

[4]参与式方法在生态农业项目中的应用. 丁映,丁海兵,颜谦,黄萍. 2011

[5]苏棉15号与苏棉22号选育的体会与实践. 蔡立旺,潘群斌,陈丽萌,陈建平,杨明凤,杨华,张萼,施庆华,王海洋. 2004

[6]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实践与思考. 郑小六,江振兴,李海山,田玉,郑彦平,陈霞. 2013

[7]农业科研机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 张春锋,闫芳教,阎立波,刘树海,李海山. 2012

[8]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扶贫的实践探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苏磊,黎世民,李茜茜,刘德畅,路燕,赵博. 2018

[9]促进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协同创新合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赵博,李豪,路燕,许保疆,乔淑,王强. 2018

[10]以试点示范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河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的实践探索. 苏磊,程泽强,李茜茜,田云峰. 2017

[11]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刘晓军,王藜桐. 2018

[12]农业科研单位文明创建工作实践与探讨——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文明创建工作为例. . 2015

[13]袁隆平科技创新与成功的实践特点. 吴京华. 2002

[14]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后勤“三线”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凯,邓晔,咸学明,任仲玲,姚春梅. 2016

[15]春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构建与实践. 闫晓艳,邱强,石一鸣,张伟,马贵云. 2009

[16]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人才联系人制度的探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杨芸,聂亚锋,王永霞,沈建新. 2015

[17]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实践与探索——以句容经济林果产业分店为例. 刘伟忠,刘亚柏,张建英,王志建. 2012

[18]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为例. 茹水江,田恒方,蒋定彩,吴永志. 2013

[19]淮稻系列中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李刚,袁彩勇,王健,孔宪旺,程保山,罗伯祥,袁生堂,徐卫军,高平中. 2016

[20]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 巩文红,李国锋,杨正伟.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