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质GLM 1701蓝粒性状的遗传定位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彭琴

作者: 彭琴;周军;徐如宏;何方;任明见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蓝粒;定位;基因芯片

期刊名称: 种子

ISSN: 1001-4705

年卷期: 2020 年 39 卷 012 期

页码: 25-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蓝粒小麦GLM1701与4个白粒品种(贵农19、贵农麦30号、中燕96-3和绵麦301)分别组配正反交F1、F2和BC1 F1群体,利用660 K基因芯片和标记筛选对蓝粒性状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以蓝粒小麦为父本时,F1籽粒均为浅蓝粒;蓝粒小麦为母本时,F1籽粒均为中蓝粒,说明蓝粒基因为显性,且存在剂量效应.F2分离群体中,糊粉层蓝色和白色的籽粒数目相当,符合5:4;BC1 F1群体中,正反交F1与白粒亲本进行正反回交,蓝粒白粒比为1:2,正反交F1与蓝粒亲本进行正反回交,则回交群体全为蓝粒.综合分析回交群体和对F2群体的验证,发现含蓝粒基因的雌或雄配子的传递率均只有67%.通过遗传分析得出,GLM 1701蓝粒性状为一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660 K小麦基因芯片及标记筛选结果显示,控制蓝粒性状的基因位于4 D染色体上,特异性标记Xgwm 165-4 D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为5.8 cM,本研究将控制蓝粒性状的基因命名为LM1,且通过T载体克隆得到该标记在中国春的物理位置为412716481~412716679 Mb.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三雌蕊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连锁标记开发. 侯光生,闫贵云,李欣,乔麟轶,常利芳,张晓军,畅志坚. 2021

[2]小玫蓝、紫粒种质色素基因来源分析及其植株特性表现. 李杏普,刘玉平. 2000

[3]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冯毓琴,周宽基,王世红,张永生,张俊儒. 2006

[4]小麦抽穗期基因研究进展. 董春林,张明义,张晓军. 2010

[5]山西省小麦生产的定位与发展对策. 乔蕊清,卫云宗,张松令,刘新月,丁国庆. 2003

[6]山西省小麦生产的定位与发展对策. 乔蕊清,卫云宗,张松令,刘新月,丁国庆. 2003

[7]利用基因芯片分析小麦茎秆伸长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 王创云,吴曦,王陆军,赵丽,侯雅静,李海燕. 2012

[8]CIMMYT小麦材料Kundan条锈病成株抗性QTL的定位与效应鉴定. 郑首航,何员江,雷加容,欧俊梅,杜小英,陶军,兰彩霞,任勇. 2019

[9]用水稻基因芯片筛选小麦耐旱相关基因. 许州达,景瑞莲,甘强,曾海攀,孙学辉,Leung Hei,路铁刚,刘国振. 2007

[10]利用基因芯片分析科农9204小麦高产氮高效机制. 孙丽静,张玮,纪军,李辉,李俊明. 2014

[11]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红蚰麦白粉菌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谱. 王俊美,刘红彦,徐红明,王飞,高素霞,康振生. 2009

[12]应用水稻基因芯片分析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差异表达. 张立平[1,张风廷,单福华,苑少华. 2011

[13]小麦防御纹枯病、根腐病反应所需的2个转录因子的研究. 张增艳,董娜,刘欣,祝秀亮,魏学宁,杜丽璞,徐慧君,周淼平,蔡士宾. 2015

[14]小麦农家种红秃头和霸王鞭的抗白粉病基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范洁茹,周益林,马占鸿. 2016

[15]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外源染色质SSR检测. 蒲宗君,饶世达,田宁,陈国跃. 2009

[16]葡萄果实定位方法的实验研究. 贾艳婷,马本学,王运祥,杨杰,王静,周强. 2015

[17]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徐振宝,孙芙,于雪恒,康雨亮,孙强. 2011

[18]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及对策. 李凌. 2003

[19]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贾曦,姚方印,李萌. 2007

[20]水稻株高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彭丹丹,邢家宝,胡慧,吕文恺,邵丽明,张陈玲,杜斌,邱先进,徐建龙,邢丹英,杨隆维.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