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密减氮对东北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朱相成

作者: 朱相成;张振平;张俊;邓艾兴;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粮食安全;资源利用;水稻种植;增密减氮;温室气体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6 年 27 卷 02 期

页码: 453-46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稻生产正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常规高产稻作技术亟待创新.本研究以粳稻辽星1号为试材,在2012、2013年研究密度增加、基蘖肥减少、穗肥稳定的"增密减氮"栽培模式对东北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及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高产栽培模式相比,在基本苗增加33.3%和基蘖肥施氮量减少20.0%的条件下,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两年平均分别提高49.6%(P<0.05)和20.4%(P<0.05),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的温室效应两年平均分别下降9.9%和12.7%(P<0.05).虽然水稻有效穗数和总生物量下降,但结实率和收获指数提高,所以产量基本稳定甚至提高.增密减氮降低了土壤NH_4~+-N和NO_3~--N浓度,提高了氮素回收效率.表明适度增密减氮可兼顾水稻高产、氮肥高效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增密减氮对东北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朱相成,张振平,张俊,邓艾兴,张卫建. 2015

[2]增加移栽密度并减少施氮对稻田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朱相成,李志杰,王晓飞,张卫建. 2013

[3]长江三角洲主要超级稻CH_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闫晓君,王丽丽,江瑜,邓艾兴,田云录,张卫建. 2013

[4]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的碳足迹分析. 严燕,季国军,胡乃娟,陈留根,郑建初,胡锋. 2024

[5]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差异与减排潜力及途径. 冯金飞,张卫建. 2013

[6]水稻机械增密减氮高效栽培模式效益分析. 于广星,代贵金,刘宪平,侯守贵. 2018

[7]增密减氮对嫩单18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周超,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韩业辉,于运凯,许健,孙培元,武琳琳. 2019

[8]增密减氮对高原粳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何成贵,资月娥,陈路华,梅贵华,郭肖艳,许石昆,桂媛,马淑琴,李贵勇. 2018

[9]氮密互作对玉米辽单575产量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隋阳辉,王延波,徐亮,肖万欣,赵海岩,张洋,徐正进. 2021

[10]云南多雨烟区增密减氮对烤烟产质量及养分利用率的调控效应. 余小芬,杨树明,邹炳礼,解燕,刘华林,刘加红,张瑞勤,吕亚琼,蔡永占,张素华,邱学礼. 2020

[11]高温高湿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内6优107'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蒋鹏,徐富贤,张林,周兴兵,朱永川,郭晓艺,刘茂,陈琳,张容,熊洪. 2021

[12]对我国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探讨:增密减氮. 张卫建. 2015

[13]水稻侧条施肥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冒辛平. 2019

[14]一种新的水稻种植技术及其装备设计. 朱铮涛,张彬,刘德桃,陈益民,黎勉. 2020

[15]桂东南地区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谢锋,何俊,陈海凤. 2020

[16]苏北沂沭河流域水利建设资源的重置(1800-1965)-以水稻种植进退为视角的考察. 周红冰,王思明. 2020

[17]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高雪冬,顾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李灿东,刘伟,孟庆英,邱磊. 2021

[18]亟待破解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迟缓的难题. 张文毅,袁钊和,金梅. 2011

[19]采用有机水溶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梅青,王广元,李广信,于晓慧. 2015

[20]等氮量有机替代水稻种植对水土环境和农学效应的影响. 付斌,王炽,胡万里,闫辉,倪明,李枝武,陈兴位,陈安强,金平忠,姬为军.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