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广亲和品系HDH73的创制和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夏明元

作者: 夏明元;李进波;戚华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广亲和;杂种优势;单核苷酸多态性

期刊名称: 湖北农业科学

ISSN: 0439-8114

年卷期: 2020 年 59 卷 024 期

页码: 21-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水稻(Oryza sativa L.)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是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实率偏低是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利用广亲和基因可以有效地解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问题.以甬优4949为材料,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创制出了1份综合性状较好并携带有广亲和基因的中间材料HDH73.水稻高通量SNP分型结果表明,HDH73的籼粳属性为偏粳型;利用籼粳之间具有多态性的SNP标记分析,HDH73的粳型成分约占2/3.利用籼稻不育系广3S和粳稻长粒粳S分别与HDH73配制杂交组合,广3S/HDH73和长粒粳S/HDH73在生育期、植株株高等方面与现有的中籼杂交稻组合相当,结实率正常可育.说明可以利用HDH73作为供体材料用于广亲和品种的选育,最终选育出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利用花药培养快速选育广亲和水稻材料. 査中萍,杜雪树,万丙良,殷得所,李进波,夏明元,戚华雄. 2017

[2]我国主推玉米品种亲本的遗传结构解析. 李晶晶,张文洋,王利锋,王浩,李会勇. 2021

[3]水稻广亲和品种的DNA指纹分析. 钱惠荣,沈波,郑康乐. 1993

[4]二十一世纪水稻育种新战略Ⅱ.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进行超级稻育种. 蔡得田,袁隆平,卢兴桂. 2001

[5]水稻广亲和优质恢复系R227的选育初报. 周国列. 2014

[6]利用CEL Ⅰ酶鉴定水稻广亲和基因S5位点的籼粳属性. 倪深,肖文斐,陈红旗,王跃星,朱旭东. 2012

[7]贵州高原粳广亲和材料研究进展. 沈福成,陈文强,潘建慧. 1990

[8]水稻亚种间亲和性研究进展. 夏胜平,陈立云. 2010

[9]利用CELⅠ酶鉴定水稻广亲和基因S5位点的籼粳属性. 倪深,肖文斐,陈红旗,王跃星,朱旭东. 2012

[10]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广亲和位点S-5的SSR紧密连锁标记(英文). 陈英之,韦燕萍,吕维莉,廖惠红,刘宇锋,杨新庆,李小勇,杨朗,李丽淑,李容柏. 2006

[11]水稻广亲和性的标记性状分析. 李和标,汤陵华,邹江石. 1991

[12]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测验种间三交F_1育性表达研究. 曾亚文,徐福荣,陈勇,梁斌,叶昌荣,申时全. 2000

[13]从T461的育成探讨广谱广亲和系的选育. 朱旭东,朱庆森,陈红旗,闵绍楷. 2004

[14]广亲和不育系云992s的选育. 吕莹,邓伟,董阳均,徐雨然,张锦文,董维,张建华,张笑,王睿,李小林. 2023

[15]关于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讨论. 沈福成. 1991

[16]水稻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占小登,曹立勇,翟虎渠,程式华. 2003

[17]粳型水稻广亲和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王子明,邹江石,郑维认,裔承宽,周桂元,宋小录. 1990

[18]转sbk和sck基因提高水稻Dular的抗虫能力. 李聪,虞德容,孙永华,吕川根. 2011

[19]离子注入诱变的广亲和新品系在籼粳亚种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吴敬德,王学栋,吴跃进,许霞,刘贵付. 1991

[20]机械插秧密度对水稻广两优5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记安,谢春甫,刘长兵,王伟刚,乐菊,汪新胜,罗珍美,程建平,游艾青.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