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棱大麦“Frances”游离小孢子的分离、培养与植株再生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项友斌

作者: 项友斌;刘静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六棱大麦;游离小孢子;细胞团;植株再生

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学报

ISSN: 1004-1524

年卷期: 1995 年 03 期

页码:

摘要: 大麦小孢子单核中期的穗,经4℃预处理4星期后,直接剪成小段,捣碎、过滤、离心和洗涤后收集小孢子。用MSm+Maltose60.0g/L+1.0mg/LBAP对小孢子慢速振荡培养,7天后可观察到小孢子分裂的小细胞团,经3星期左右培养,小细胞团总数达最高,其频率为总小孢子的2.36%。这些小细胞团80%发育为类似体细胞胚结构,20%为典型愈伤组织,类似体细胞结构胚置于1/2MS+1.0mg/LBAP+0.2mg/LNAA+0.2mg/LZT分化培养基上,总分化频率为67%,其中绿苗率为39%,愈伤组织经胚性改造后,在1/2MS+4.0mg/LBAP+0.5mg/LNAA+0.5mg/LIAA培养基上分化,总分化频率为62%,绿苗率为18%。

分类号: S512.3

  • 相关文献

[1]高淀粉专用型甘薯品种悬浮体系的建立及植株再生. 郑雪莲,屈会娟,李明,阎文昭. 2013

[2]不同基因型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 边立娜,彭永康,孙德岭,单晓政,文正华. 2014

[3]园艺植物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石江鹏,张春芬,李芙蓉,肖蓉,邓舒,侯丽媛,曹秋芬. 2017

[4]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若干因素对胚状体诱导和植株再生影响. 徐艳辉,冯辉,张凯. 2001

[5]六棱大麦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的研究. 郭军,王赛勤. 1995

[6]六棱大麦种质表型遗传多样性评价. 刘亚楠,潘雨涵,郭晖,朱明超,文正怀,吕超,郭宝健,许如根. 2018

[7]马铃薯的几种加工方法. 王益慧. 2005

[8]中国黄连组织培养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方周伯,黄凤英,沈永珍,李淑久. 1990

[9]籼稻原生质体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可育植株. 颜秋生,张雪琴,滕胜. 1992

[10]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的细胞学变化. 向太和,钟华鑫,梁海曼,颜秋生,张雪琴. 1992

[11]籼稻绿芽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赵成章,杨长登,戚秀芳. 1992

[12]大麦游离小孢子的活力与耐盐性. 刘成洪,何婷,王亦菲,郭桂梅,高润红. 2014

[13]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初步研究. 崔群香,朱凌丽,刘卫东,朱士农. 2009

[14]胡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初报. 管长志,尹立荣,陈磊,牛静怡. 2006

[15]甘蓝类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回顾与展望. 李梅,孙德岭,赵前程,蔡荣旗,申书兴. 2004

[16]胡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发育过程研究. 李金荣,欧承刚,庄飞云,赵志伟,胡鸿,毛笈华. 2011

[17]番茄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汪玲敏,陈光平,木万福,麻继仙,李易蓉,杨龙,但忠,苏银玲. 2019

[18]影响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因素的研究. 王秀英,巫东堂,赵军良,李改珍,郭尚. 2009

[19]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诱导技术体系优化. 唐兵,陶莲,卢松,杨静,吴康云,张丽,邓英. 2017

[20]芥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优化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张德双,赵泓,辛晓云,张凤兰,余阳俊,于拴仓,苏同兵,赵岫云,汪维红,李佩荣,王姣,卢桂香.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