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毛连纲

作者: 毛连纲;贾伟;张兰;张燕宁;蒋红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赤眼蜂;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

期刊名称: 生态毒理学报

ISSN: 1673-5897

年卷期: 2017 年 12 卷 04 期

页码: 279-2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试管药膜法测定了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醚菌酯等4种药剂的原药及其制剂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对比原药结果发现,啶氧菌酯原药和醚菌酯原药毒性很高,LR50依次是2.66×10-4及7.32×10-4mg a.i.·cm~(-2),均属于高风险;而吡唑醚菌酯原药及嘧菌酯原药毒性较低,LR50分别为3.01×10-3和3.47×10-3mg a.i.·cm~(-2),均为中等风险药剂。对比制剂结果发现,啶氧菌酯悬浮剂毒性最高,LR50为5.02×10-5mg a.i.·cm~(-2),为极高风险药剂;其次是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及乳油,LR50分别为3.78×10-3和5.80×10-3mg a.i.·cm~(-2),均为中等风险药剂;最低的是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和醚菌酯水分散粒剂,LR50均大于4.0×10-2mg a.i.·cm~(-2),均为低风险药剂。部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天敌赤眼蜂存在较高风险,特别是啶氧菌酯,应避免田间使用,或通过避开赤眼蜂释放期来减少对赤眼蜂的伤害。

分类号: X171.5

  • 相关文献

[1]三唑类杀菌剂对三种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风险评估. 祝小祥,苍涛,王彦华,吴长兴,赵学平,王强. 2014

[2]不同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 俞瑞鲜,俞卫华,吴长兴,吴声敢,陈丽萍,苍涛,赵学平. 2009

[3]5种多元复配除草剂对天敌昆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沈艳,武健,黄学屏,韩云静,周凤艳,张勇. 2024

[4]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对四种赤眼蜂成蜂急性毒性和安全性评价. 王彦华,俞瑞鲜,赵学平,安雪花,陈丽萍,吴长兴,王强. 2012

[5]手性氟虫腈对意大利蜜蜂和稻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评价. 苍涛,王新全,王彦华,吴长兴,吴声敢,陈丽萍,俞瑞鲜,赵学平. 2012

[6]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 郭志芯,蒋红云,张兰,毛连纲,张燕宁. 2019

[7]多杀霉素及其混配制剂对蜜蜂和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严海娟,丁悦,吴若函,辛星,郭晓瑜,刘贤金. 2014

[8]植物乳杆菌K25对小鼠急性毒性和细菌移位实验研究. 赵玉娟,李盛钰,牛春华,张雪,李达,杨贞耐. 2012

[9]噻虫胺及其混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丁悦,刘敏,严海娟,吴若函,郭晓瑜,辛星,刘贤金. 2015

[10]18.6%拌·福·乙酰甲悬浮种衣剂对环境生物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 雷斌,常晓春,张波,陈丽萍,李振,张云生. 2011

[11]精草铵膦对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与安全性评价. 陈吉祥,于伟丽,苏磊,陈乐乐,白倩,张婷婷,王广友,吴培. 2021

[12]植物乳杆菌C88对小鼠急性毒性和细菌易位实验研究. 黄丽,李盛钰,赵玉娟,张雪,曾先鹏,杨贞耐. 2012

[13]兽用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的安全性试验. 孟冬霞,武果桃,任杰,卫顺生,孟帆,赵娟,马政禹,刘晓东,夏艳婷. 2018

[14]苍朴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 王海军,王胜义,荔霞,齐志明,刘世祥,王慧,刘永明. 2013

[15]噻呋酰胺对3种水生物的急性毒性与安全性评价. 沈艳,陈亮,孙如意,周凤艳,王梅. 2016

[16]7种平菇发酵料生产拌料用杀菌剂药效对比及安全性评价. 闻亚美,邵欣欣,丁亚通,孔维丽,马丽娜,张辉,党帅,黄桃阁,郭艳春. 2020

[17]几种杀菌剂对意大利蜜蜂的安全性评价. 邹亚飞,董丰收,张礼生,何伟志. 2015

[18]5种杀菌剂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谢道燕,杜伟,田梅金,柴建萍,刘永光,黄平,罗雁婕. 2014

[19]9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及风险性评价. 江秀均,谢道燕,柴建萍,杨振国,罗雁婕. 2016

[20]20种农药对烟蚜茧蜂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于彩虹,高然,朱先志,任广伟,王振波,瞿唯钢,姜辉,曲甍甍,任晓东,宗伏霖,林荣华.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