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粒形性状主效QTL、环境互作和上位性检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梁慧珍

作者: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杜华;崔暐文;刘学义;方宣钧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粒形;QTL与环境互作;上位性;混合线性模型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3 年 46 卷 24 期

页码: 5081-50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定位大豆粒形性状的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所衍生的447个RIL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3年大豆粒形性状进行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检测。【结果】共检测到7个与粒长、粒宽、粒厚以及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相关的QTL,分别位于D2、C2、J_2和O连锁群上,其中粒长、长厚比和宽厚比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说明增加其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3对影响粒宽和宽厚比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QTL。【结论】主效QTL对粒形性状遗传产生的影响最大,上位性次之,环境互作最小,说明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是大豆粒形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水稻抽穗期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李泽福,周彤,郑天清,罗林广,夏加发,翟虎渠,万建民. 2002

[2]烤烟几种化学成分的QTL初步分析. 肖炳光,卢秀萍,焦芳蝉,李永平,孙玉合,郭兆奎. 2008

[3]稻米粒形和垩白度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雷东阳,谢放鸣,徐建龙,陈立云. 2008

[4]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单大鹏,朱荣胜,陈立君,齐照明,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2009

[5]大豆油酸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苗兴芬,李灿东,郑殿峰,蒋洪蔚,刘春燕,辛大伟,陈庆山,胡国华. 2014

[6]大豆荚数性状相关QTL的加性、上位性及QE互作效应分析. 杨喆,孙亚男,齐照明,辛大伟,蒋洪蔚,何琳,栾怀海,刘春燕,钟鹏. 2013

[7]大豆籽粒大小与形状性状的QTL定位. 陈强,闫龙,邓莹莹,肖二宁,刘兵强,杨春燕,张孟臣. 2016

[8]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 沈波,庄杰云,张克勤,戴伟民,鲁烨,傅丽卿,丁佳铭,郑康乐. 2005

[9]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蒋开锋,杨莉,杨乾华,万先齐,曹应江,游书梅,罗婧,张涛. 2013

[10]水稻再生力与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蒋开锋,张涛,赵建国,郭小蛟,杨乾华,万先齐,游书梅,曹应江. 2013

[11]QTL与环境互作的完备区间作图方法研究. 李珊珊,王建康,张鲁燕. 2014

[12]盐胁迫下水稻苗高和分蘖数的发育动态QTL分析. 孙健,王敬国,刘化龙,谢冬微,郑洪亮,赵宏伟,邹德堂,栾非时. 2015

[13]花生品种区试单一性状非平衡资料的分析. 董文召,葛秀荣. 1997

[14]混合线性模型在畜牧信息学分析中的应用. 王嘉博,吴宏达,唐友,王根林. 2016

[15]应用微核心种质进行作物重要经济性状的评价. 王建成,段乃彬,李群,颜廷进,张文兰,戴双. 2008

[16]中国绿豆核心种质资源在不同环境下的表型变异及生态适应性评价. 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朱旭,刘振兴. 2014

[17]十和田近等基因系糙米锌含量QTL定位. 孙正海,曾亚文,杨树明,普晓英,杜娟. 2009

[18]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相关性. 刘长友,范保杰,曹志敏,王彦,张志肖,苏秋竹,王素华,田静. 2012

[19]粳稻糙米钙含量QTL分析. 孙正海,萧凤回,曾亚文,杨树明,杜娟,普晓英,汪禄祥. 2010

[20]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BayesCPi进行QTL-MAS2011公共数据集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朱波,吴洋,齐欣,牛红,张静静,王延晖,陈燕,张路培,高会江.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