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程舒唯

作者: 程舒唯;王惠;赵心宇;于晓宁;高岐玉;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丁佳蕊;张会新;张延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小偃麦;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杂交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86-10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遗传成分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培育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渐渗系。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主要是八倍体小偃麦(AABBDDXX, 2n=8x=56)和六倍体小偃麦(AABBXX,2n=6x=42),来源于偃麦草的染色体组(XX)多为混合染色体组(异源染色体组)。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工作,创制了类型丰富的小偃麦,在小麦抗病研究和新种质创制方面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小偃麦创制过程中,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D. R. Dewey)和3种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 (Host) D. R.Dewey×ponticum(Podp.) Barkworth&D. R. Dewey)因易于同小麦杂交,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小麦多种病虫害等特性,成为创制小偃麦的主要亲本来源,应用范围最广。本研究从5部分综述小偃麦的创制与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小偃麦的研发利用和小麦遗传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及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 李洪杰,王晓鸣,陈怀谷,李伟,刘东涛,张会云. 2013

[2]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不亲合性和不育性的探讨. 李春宇,周璇,闫小丹,赵海滨,李集临,张延明. 2014

[3]禾本科小麦族三个物种的核型及进化关系分析. 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赵逢涛,王洪刚. 2005

[4]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解剖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史广东,毛培春,张国芳,孟林,陈本建. 2009

[5]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张晓燕,毛培春,孟林,张德罡. 2011

[6]小麦、偃麦草和小偃麦同工酶及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刘润堂. 1992

[7]小麦-长穗偃麦草矮秆种质系的鉴定及遗传分析. 崔淑佳,卢虹,崔雨,高居荣,王洪刚,李兴锋. 2015

[8]小麦-长穗偃麦草7E抗赤霉病易位系培育. 张璐璐,陈士强,李海凤,刘慧萍,戴毅,高勇,陈建民. 2016

[9]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衍生后代SNTE0923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抗性鉴定. 任学军,孙蕾,何莉炜,胡铁峰,孙会改,周印富,林小虎,王洪刚. 2012

[10]小麦-长穗偃麦草渗入系HMW-GS组成及等位变异分析. 王凌云,武宗信,贾举庆,张晓军,李欣,任文斌. 2018

[11]来自工穗偃麦草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定位. 马渐新,周荣华. 1999

[12]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和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陆文辉,赵逢涛,李文才,高居荣,王洪刚. 2005

[13]矮秆早熟小偃麦种质山农0057-2的选育与鉴定. 鲍印广,崔法,李兴锋,封德顺,王霖,高居荣,王洪刚. 2009

[14]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 赵逢涛,王黎明,李文才,林小虎,李兴锋,高居荣,王洪刚. 2005

[15]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 2007

[16]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郑晓雯,高居荣,李兴峰,王洪刚. 2005

[17]小偃麦种质系SN0606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 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 2007

[18]抗白粉病耐盐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山农120211’的鉴定. 徐林涛,马莹雪,张超,吴瑕,亓晓蕾,何方,鲍印广,王洪刚. 2014

[19]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 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李兴峰,王洪刚. 2005

[20]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陆文辉,王洪刚.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