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期淹水玉米的生理性状和产量形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新国

作者: 周新国;韩会玲;李彩霞;郭树龙;郭冬冬;陈金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叶绿素;排水;作物;淹水;历时;生长;灌浆;产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4 年 30 卷 09 期

页码: 119-125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明夏玉米拔节期对淹水历时的响应规律,采用大田环境下无底测坑试验,在玉米拔节期设置不同的淹水天数(1、2、3、5、7 d),分析了淹水历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灌浆过程、物质分配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拔节期淹水抑制玉米的营养期发育,淹水1、2、3、5、7d的平均株高分别比非涝渍环境下玉米(CK)降低2.26%、2.26%、2.45%、11.36%和10.17%;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分别降低23.79%、18.93%、13.04%、32.74%和34.27%;玉米拔节期淹水5 d以上,植株矮而黄。在植株生理反应方面,淹水3 d后测定结果表明,淹水1、2、3 d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比CK高,根系活力增强,而淹水5d和7d叶绿素质量分数和根系活力下降。玉米灌浆至乳熟期叶绿素测定结果表明,淹水5 d以上处理的叶绿素质量分数仍较CK降低10.87%,表明受淹5 d以上,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并无法恢复。玉米拔节期受淹影响其后期灌浆过程中的籽粒质量,同一时间的淹水1、2和3 d与对照籽粒质量比较接近,淹水5 d较低,淹水7 d为最低。玉米穗长和穗粗随淹水历时呈减小的趋势,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淹水使玉米出现较长的秃尖,淹水1、2、3、5 d的秃尖长度为CK的2倍左右,淹水7 d的秃尖长度为CK的5倍;淹水历时越长,玉米穗长、穗粒质量、穗质量和百粒质量的减幅就越大,淹水1、2、3、5、7的玉米产量分别降低16.58%、16.65%、26.11%、34.32%和39.01%。玉米拔节期淹水5 d以上,严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造成产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为涝渍灾害监测和灾损快速评估以及涝渍排水标准确定提供参考。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种植作物是抑制土壤盐渍化的关键因素. 田昌玉,许建新. 1997

[2]叶面喷施外源多胺提高夏玉米灌浆前期抗涝性. 刘冰,周新国,李彩霞,甄博,李会贞,李中阳. 2016

[3]灌水及化控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灌浆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杨桂霞,赵广才,许轲,常旭虹,杨玉双,马少康. 2010

[4]双季稻机插育秧床土选择试验. 张结刚,张美良,王璠,潘晓华. 2016

[5]生长后期干旱复水对饲草大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徐银萍,潘永东,刘强德,任诚,姚元虎,贾延春,陈文庆,火克仓,包奇军,赵锋,张华瑜. 2020

[6]干旱胁迫和复水对啤酒大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徐银萍,潘永东,任诚,姚元虎,贾延春,陈文庆,火克仓,包奇军,赵锋,张华瑜. 2019

[7]不同播期对广西春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玉,吕巨智,闫飞燕,程伟东,石达金,范继征. 2016

[8]淹水胁迫对茄子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姜玉萍,丁小涛,张兆辉,李鹏波,陈春宏. 2012

[9]淹涝对夏玉米形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刘战东,肖俊夫,南纪琴,冯跃华. 2010

[10]豫东平原夏玉米耐淹试验研究. 冯跃华,姜云鹭,肖俊夫. 2011

[11]三江平原低湿地水田土壤理化特性及暗管排水效果. 王秋菊,刘峰,常本超,韩东来,隋玉刚,杨兴玉,陈海龙,新家宪,刘艳霞,焦峰. 2017

[12]淹水历时与排水对夏玉米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 刘战东,肖俊夫,冯跃华,刘祖贵. 2012

[13]不同渍涝灾害应对措施对夏玉米长势与产量的影响. 闫振华,吴浩,翟雪洋,柯鑫,明博,王克如,李少昆,谢瑞芝. 2023

[14]基于Dualex氮平衡指数测量仪的作物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 李振海,王纪华,贺鹏,张勇峰,刘海英,常红,徐新刚. 2015

[15]基于LVF的光谱测量系统. 程一钊,朱大洲,姜富斌,潘大宇,王子涵,伍萍辉,王成. 2012

[16]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构. 张平平,刘婷婷,马鸿翔,姚金保,耿志明,杨丹. 2012

[17]黄淮海北部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灌浆和脱水特性研究. 岳海旺,卜俊周,魏建伟,陈淑萍,彭海成,谢俊良,李洁,郭安强. 2017

[18]河北省低平原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灌浆、脱水、子粒机收特性的研究. 岳海旺,卜俊周,陈淑萍,彭海成,魏建伟,谢俊良,李洁,郭安强. 2018

[19]黑龙江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灌浆脱水及产量品质特性. 周颖,张立国,顾万荣,刘晓双,左师宇,曹鑫波,李晶,魏湜. 2017

[20]夏玉米品种间籽粒灌浆与产量形成特性的差异分析. 张丽华,杨利华,张全国,姚艳荣,贾秀领,马瑞昆.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