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调控设施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产孢和释放规律及防治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柴阿丽

作者: 柴阿丽;杨红敏;王少骅;赵昆;高苇;石延霞;谢学文;李磊;范腾飞;李宝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多主棒孢;湿度;产孢;释放;弥粉法施药;施药时间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3 年 15 期

页码: 2907-29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棒孢叶斑病给黄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孢和释放是多主棒孢实现再侵染的关键环节。论文旨在探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多主棒孢产孢、释放规律,湿度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以及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方法】通过测定黄瓜发病叶片0:00、3:00、6:00、9:00、12:00、15:00、18:00和21:00产孢量,分析多主棒孢的产孢规律;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分别测定一天之内0:00、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时棚室空气样本中多主棒孢浓度,分析多主棒孢释放的日变化规律;在人工气候暴露仓和塑料拱棚内,分别设置持续高湿(相对湿度>90%,24 h)、持续干燥(相对湿度<60%,24 h)、先高湿12 h后干燥12 h、先干燥12 h后高湿12 h等不同的湿度水平,研究不同湿度条件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比较6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和5亿活菌/g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喷雾法和弥粉法施药方式,不同施药时间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和对空间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结果】多主棒孢产孢、释放数据显示,一天内不同时间,黄瓜发病叶片病斑产孢量和棚室空间孢子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夜间18:00之后,随着高湿(相对湿度>90%)持续时间延长,叶片病斑产孢量增大,次日早上6:00病斑孢子数达峰值1 344个孢子/cm2;开风口后,棚室内湿度降低(相对湿度<60%),孢子释放到棚室空间,中午12:00空气中多主棒孢浓度达峰值12 445—110 697个孢子/m3。不同季节棚室空间多主棒孢孢子浓度日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夜间高湿(相对湿度>90%)产孢、白天低湿(相对湿度<60%)释放的趋势。在人工气候暴露仓和塑料拱棚内,干湿交替条件下多主棒孢的产孢、释放量更高,病情扩展更快,显著高于持续高湿或持续干燥条件。用6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和5亿活菌/g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在傍晚19:00弥粉法施药,对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80.60%和75.08%,对空间病原菌的杀灭效果达84%以上。【结论】湿度是影响多主棒孢产孢和释放的关键环境因子,设施栽培干湿交替环境加快了多主棒孢的传播和扩散,弥粉法施药的防治效果优于喷雾施药,最佳施药时间为孢子大量繁殖前的傍晚或晚上。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高效防控策略。

分类号: S436.421.1

  • 相关文献

[1]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王满意,田芳,赵卫光,边强. 2014

[2]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揣红运,石延霞,柴阿丽,杨杰,谢学文,李宝聚. 2019

[3]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谢学文,张自心,武军,石延霞,柴阿丽,李宝聚. 2018

[4]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学和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张自心,谢学文,傅俊范,李宝聚. 2016

[5]橡胶树多主棒孢菌室内产孢条件的优化. 时涛,蔡吉苗,李超萍,林春花,刘先宝,黄贵修. 2010

[6]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施药时间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及DON毒素控制研究. 缪康,吴佳文,王晓芸,吴琴燕,周华飞,杨红福. 2020

[7]不同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 宫帅,翟广谦,张中东,郭正宇. 2016

[8]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期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席先梅,白全江,李玉民,霍宏丽,贺俊玲. 2021

[9]豇豆闭花前后施药对防治蓟马效果的影响. 唐良德,林军,付步礼,刘奎. 2016

[10]饵剂施药的不同时段、距离及时长对红火蚁工蚁的诱集作用及觅食量研究. 胡睿,王建赟,韩冬银,李磊,符悦冠,张方平. 2023

[11]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杨双娟,顾兴芳,张圣平,苗晗,李宝聚. 2012

[12]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效果及发酵条件优化. 王书翰,谢学文,李磊,孙炳学,朱广雪,柴阿丽,范腾飞,李宝聚,石延霞. 2023

[13]新化合物吡唑并嘧啶衍生物(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PDZ-1)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石延霞,张晓慧,谢学文,柴阿丽,徐玉芳,赵振江,李宝聚. 2018

[14]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杨双娟,顾兴芳,张圣平,苗晗,李宝聚. 2012

[15]不同黄瓜品种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高苇,王勇,张春祥. 2016

[16]土壤中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 高苇,李宝聚,王万立,郝永娟,石延霞. 2014

[17]海南冬瓜褐斑病病原鉴定. 曾向萍,王会芳,何舒,符美英,田威,罗激光,肖敏. 2020

[18]芝麻棒孢根腐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孙会杰,高德学,程洪森,那艳斌,孙敏杰,张晓波. 2020

[19]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时涛,裴月令,刘先宝,蔡吉苗,林春花,黄贵修. 2009

[20]天津地区黄瓜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研究. 高苇,杨利娟,王勇,马建芳,刘亚全.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