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抗病育种的现状和今后方向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振华

作者: 高振华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2 年 1 卷 03 期

页码:

摘要: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国立蔬菜试验场山川邦未先生文章,结合我国情况加上自己看法编译的。 防治蔬菜病害主要有三种方法,即利用抗病品种;用化学、物理、生物方法抑制或杀灭病原菌;控制作物生长发育环境(栽培防病)。其中以利用抗病品种最为有利,既可节省劳力和资材又符合食品卫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蔬菜抗病育种以欧美较早,1916年育成B型抗甘蓝黄萎病(水平抗性)品种,1922年又育成A型(垂直抗性)抗病品种。1940年育成抗番茄枯萎病品种。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把抗病作为蔬菜主要育种目标之一,1950—1955年育成“关东”等一系列抗花叶病萝卜品种,1957年用“白蓝”和松岛新二号白菜杂交育成了抗软腐病的“平 一号”白菜,1962年陆续育成抗枯萎病的兴津系统番茄等,历史虽短但进展很快。 一、抗病育种的现状 现将造成连作障害的土传病害及抗病品种利用情况与结果列表说明(见63,64页)。 从表中看出除番茄外,目前只有少数病害利用了抗病品种。但重要的上传病害已有一半以上正在使用抗病品种或正在育种过程中。地上病害已有番茄的斑点病、叶霉病,萝}、.白莱的病毒病和甜瓜、草毒的白粉病利用了抗病品种。现阶段对果菜类的土传病害多用抗病砧木,用野生种和近缘种的“育成砧木”比例在增加,相信将会育成不用嫁接的实用品种。抗病品种在防病手段中的比重正在稳步上升。 一二。目前抗病品种 存在的问题 除番茄枯萎病、病毒病、甜瓜白粉病、甘蓝黄萎病等利用抗病品种外,其它的还很少。原因有。; (一)生产性能及品质不够好这是妨碍抗病品种推广的主要原因,如果一个品种的生产性能和品质比原有品种好得多面抗病性较差,但只要在常年条件下受害不重也能推广。而抗病品种困许多抗病性状都来自野生种、异种作物或国外品种,至少在育种初期其生态适应性和品质不易达到原用经济品种。但这是一个随着育种进展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而停止或一概说抗病品种品质就是不好,例如甘蓝A型抗黄萎病品种,日本刚开始直接用美国引进种做民亲本,其耐热、耐湿、球形和颜色都不太好,但以此为基础经再次改良,育成了适合日本气候条件和食用习惯的品种,获得了很大成功。 (二)抗病性的可靠程度还较差抗病品种对病害也不十分保险,从表三可以着出现在用垂直抗性品种较多。而垂直抗性中如番茄枯萎病、甘蓝黄萎病那样抗性稳定的很少,多数因病原容易出现新生理小种而较快失效,如番茄叶霉病、晚疫病从育种到防病都较辣手。还有日本的垂直抗性品种多是含一到数个主效基因的杂合品种,比纯合品种抗病性差。另外水平抗性品种也不能说抗所有病害,即使还未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也会因菌源浓度、栽培环境或其他病虫危害而使抗病品种发病,很难得到使用者的充分信赖。 (Z)复合抗病性不足一个抗病品种能在某一地区某一栽培方式下抗一、二种病就本错了,但人们更希望有抗所有主要病害的复合抗病品种,以代替土壤消毒和喷药。例如甘蓝黄萎病和根肿病发生生态相似。在病区都可感染,但一用杭甘蓝黄萎病品种,根腴病就会更加严重引所以育成同时抗这两种病的复合抗病品种就非常必要,否则影响推广。 三、方向和方法 今后抗病育种的方向和方法用于图表示 I一)扩大抗病对象 1.调正协作分工关系:如表一所示目前还有许多病害没有育成抗病品种,抗病性育种和鉴定的方法也还没有解决,要扩大抗病对象就更加困难,单靠育种单位是不能解决的。所以今后除加强育种和植保部门的协作外,育种各级研究部门的协作分工也必须各得其所,才能提高育种效率。具体可考虑: (1)按育种阶段分工:国家研究机关从研究病源、生理小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开始,负责育种素材的收集、鉴定及种间杂种的初期世代等,并尽早向各级育种单位提供。而现在大多数正达到用它可以直接做稳定生产用种或直接做杂交一代亲本的水平,即经过改良之后才予公开。今后应该以接力棒方式更早地公开。但是这有赖于健全的种子法制,对品种育成者和原始材料提供者均应有所体现。(2)建立接种用菌源(毒源)供给制度:小规模育种单位由于受人员、设备.等限制很难自己搞接种用病源。随着病害对象和生理小种的增加,困难将越来越大。将来如果采用和荷兰国立植病研究所进行的出售病原菌或类似的提供病源制度,就会对抗病育种起很大推动作用。 2.探索育种素材: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复杂,农业栽培历史悠久,蔬菜等种质资源异常丰富,许多农家品种本身就能抗多种病害,野生资源也十分丰富,今后随着病害的增多,育种目标的复杂化,、由国家统一考虑,立足国内,加强品种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是探索育种素材的基础;从国外引进抗病品”种或材料也十分重要,例如合抗*MV$因的强力米寿F;(T M型)经我国稳定后成了番茄的主栽品种而且用它做亲本又育成了 “强丰”等稳定品种,用玛娜佩尔 TmZ””材料做亲本育成了许多抗病的杂交一代等品种;番茄的许多抗源来自野生种、有的病害可以d!用国外从野生种育成的中间素材或品种,但如果发现了国外还没有现成抗源的病害,就应从鉴定野生种开始寻求自己实用的抗源,例如在日本发现的根腐枯萎病、黄瓜细菌性斑点病等,他们正在从野生种探索抗源。当前我国对晚疫病等也应探索自己改良的抗源材料;同种作物中如果找不到抗源则可利用近缘野生种或异种作物加以转育,例如日本用白蓝转育成抗软腐病,用欧洲饲用芜营转育抗根肿病的白菜等。收集原始材料不能只靠通信或地方单位选送,有关人员应亲自有组织的调查和收集整理。 (=)全面提高抗病品种性能 今后要从生产性能特别是品质、抗病稳定程度及增加复合抗性这三方面改进抗病品种,改进方法如下:1.改进选育方法:抗病育种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接种鉴定技术的发展。目前对多数病害有可能在幼苗期使它准确发病,显著提高育种效率。但多以鉴定单J病害为主。分不’同世代和苗令进行不同病害接种虽也能进行复合抗性鉴定,但为了更好的提高复合抗病育种效率,应研究同时能鉴定几种病害的鉴定技术。对新发现的病害也要不断研究确定接种鉴定技术。更进一步对生理障害的抗性,对低温高温光照不足等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也希望同时进行选择。这类鉴定技术和设施比单纯鉴定病害更复杂,但也应逐步提到日程上。2.结合利用栽培现场进行自然鉴定和选择:初期抗病育种多利用病区和自然栽培现场进行,人工接种技术发展后进展到了以单一病害幼苗接种。鉴定为主,今后要求进行复合病害和包括生理障害在内的抗性鉴定技术。但这很复杂, 目前做为暂时改进措施可以在育种初期肚代进行接种鉴定,淘汰不抗病个体,再在病区 和栽培现场进行中后期系统选择,这样做(1) 可以经受许多生理小种同时考验,起提高抗 病可靠程度的作用;(2)从幼苗直到成熟的几 个一dr代整个生育期间经受多种病害考验,起复合抗性鉴定作用;(3)可以经受产区生理障害和不良环境条件的考验,起提高生产性能和品质作用。总之可进一步发现人工控制条件下接种鉴定所漏掉的缺点。 (亘)把抗病品种做为综合防治的一环加以利用实际上抗病育种脱离不开病源及栽培条件的变化,要根据清苦种类、危害程度和防治水平等综合考虑,例如番茄的晚疫病、轮纹病、黄瓜霜霉病都是多发病、常见病,频繁的喷药非常辛苦,所以抗病育种虽然较难,但也要搞。首先各品种间的抗性有差异,有差异就有希望,就有可能将来育成高抗品种。但目前如对番茄晚疫病要先选育抗性较低的品种,研究如何调节接种剂量和强度的技术,育出的品种只要能减少喷药量和次数就很有意义。这类病害难度很大,但育成后的作用也大,蔬菜抗病有种能否飞跃,就看最近10年的成果,我们要怀满信心坚持下去,使我国蔬菜抗病育种早日进入先进行列。蔬菜抗病育种的现状和今后方向$中国农科院蔬菜所@高振华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