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FtFLS1基因的功能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欧阳屹南

作者: 欧阳屹南;刘洋;彭佳师;陈媛媛;赵辉;贺玉婷;赵星宇;唐新科;周美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苦荞;黄酮合成酶;基因家族;毛状根;基因多样性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23 年 05 期

页码: 1401-14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前期苦荞转录组分析显示了一个介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相关的黄酮合成酶基因FtFLS1。为进一步了解FtFLS1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基因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同源比对和保守序列分析筛选得到苦荞FLS基因家族共104个成员,其根据同源性和结构域分为10个亚族,FtFLS1属于DF8亚族。同时,启动子分析结果显示上游1500 bp启动子序列中有2个MeJA响应元件,据此,本研究分析了FtFLS1在苦荞不同器官中的表达量差异及其在MeJA不同处理时间下苦荞中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FtFLS1在茎和叶中的表达相近且均要明显高于其在根中的表达,同时FtFLS1在苦荞中的表达也随着MeJA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为进一步验证FtFLS1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FtFLS1的CDS序列,以此构建FtFLS1的过表达苦荞毛状根株系并检测了它们的黄酮类物质含量,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诱导的苦荞毛状根,FtFLS1的过表达毛状根明显积累了3类黄酮合成酶的下游产物:山奈酚、槲皮素和芦丁,而黄酮合成酶的底物二氢山奈酚和二氢槲皮素的含量明显降低。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200份不同群体苦荞中FtFLS1基因的多样性,结果显示:北方群体、南方群体和喜马拉雅野生群体均拥有明显不同的FtFLS1基因型分布,其中北方群体和南方群体呈现明显的分化,研究结果为探索FtFLS1介导的黄酮类物质合成以及了解荞麦驯化过程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分类号: S517

  • 相关文献

[1]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系藜麦内黄酮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岳凯,刘文瑜,魏小红. 2019

[2]同工酶分子标记研究中国和欧洲栽培油菜的遗传差异. 赵坚义,H.C.Becker. 1998

[3]欧美山杨毛状根生长特性研究. 孟凡娟,刘淑云,杨传平,刘建新,刘艳辉. 2009

[4]大豆AK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多样性分析. 于妍,唐敬仙,姜威,蒋洪蔚,邱红梅,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2016

[5]芥菜型油菜毛状根诱导体系构建及TTG1基因功能初步研究. 李隆,程成,伍小方,张大为,刘丽莉,周静,周美亮,张凯旋,严明理. 2018

[6]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箭筈豌豆毛状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梅错,刘志鹏. 2020

[7]芥菜型油菜BjuB.KAN4基因调控类黄酮的途径. 高国应,伍小方,黄伟,周定港,张大为,周美亮,张凯旋,严明理. 2020

[8]中国葡萄类病毒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其新种的发现. 姜冬梅,郭瑞,彭山,吴祖建. 2009

[9]MITE转座元件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温小杰,张学勇,郝晨阳,刘旭. 2008

[10]烟草属RGP-3基因克隆及多样性分析. 陈璇,曾千春,张家瑞,胡尊红,李文正. 2014

[11]斜茎黄芪根瘤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多样性研究. 高俊莲,孙建光,陈文新. 2007

[12]海南黎族聚居区山栏稻的起源演化研究. 袁楠楠,魏鑫,薛达元,杨庆文. 2013

[13]植物离区发育及调控信号的多样性研究进展. 廖文彬,杨义伶,李雅韵,孙建波,彭明. 2014

[14]毛状根发展现状研究. 刘莉莉,李昌禹. 2014

[15]川黄柏毛状根的诱导及活性成分的产生. 苟小军,吴洁,阎文昭,马先军,杨毅. 2006

[16]饲喂周期中绵羊瘤胃第十家族木聚糖酶基因表达的定量比较分析. 李中媛,赵珩,杨培龙,姚斌. 2012

[17]发根农杆菌诱导大豆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张东升,黄文坤,彭焕,彭德良. 2012

[18]水稻种质资源及其在功能基因组中的应用. 余四斌,孙文强,王记林,黎志康. 2016

[19]三裂叶葛毛状根的诱导及葛根素的产生. 刘士平,沙爱华,薛艳红,李金泉,宋志红. 2006

[20]贵州地方稻种Wx基因序列多样性分析. 孙一丁,马继琼,杨奕,陈惠查,焦爱霞,谭金玉,阮仁超,许明辉.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