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覆盖对免耕稻-麦产量、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子军

作者: 周子军;郭松;陈琨;曾祥忠;上官宇先;喻华;秦鱼生;涂仕华;何明江;李丽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产量;氮组分;磷脂脂肪酸(PLFA);土层

期刊名称: 土壤学报

ISSN: 0564-3929

年卷期: 2022 年 59 卷 004 期

页码: 1148-115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长期秸秆覆盖对免耕区作物产量、土壤氮素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以稻–麦定位免耕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其中免耕且秸秆移除和免耕且秸秆覆盖2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2年(2018年)小麦收获后,统计分析近五年产量数据,并采集各处理0~5、5~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及活性氮组分,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增幅为6.49%),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2)秸秆覆盖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略有差异:它显著提高了土壤0~5 cm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以及0~10 cm颗粒有机氮、0~5 cm和10~20 cm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影响;它提高了0~5 cm和10~20 cm可溶性有机氮占全氮的比例,对其他组分占全氮比例无显著影响.(3)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总PLFA和细菌PLFA丰度,对真菌PLFA和放线菌PLFA无影响,降低了土壤真菌/细菌比;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全氮、颗粒有机碳/颗粒有机氮比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4)无论秸秆覆盖与否,土壤全氮、活性氮组分含量和微生物组分均表现出显著的深度效应.综上所述,秸秆还田提升了土壤氮素含量,提高了小麦产量,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量,可在四川免耕稻–麦轮作区推广应用.

分类号: S158.3

  • 相关文献

[1]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2]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位国建,荐世春,方会敏,彭强吉,牛萌萌. 2019

[3]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马春梅,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刘辉,于雷,杨悦乾,龚振平. 2011

[4]免耕与秸秆覆盖对绿洲灌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黄涛,冯福学,车宗贤,俄胜哲. 2020

[5]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 2006

[6]保护地蔗田对土壤优先流与根系生物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黄俞铭,罗维钢,胡钧铭,韦翔华,黄嘉琪,陈仕林,蒙炎成,俞月凤,李婷婷,张俊辉,周慧蓉,黄忠华,韦本辉,陈渊. 2022

[7]少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概述. 聂影. 2022

[8]秸秆覆盖对粉垄蔗田土壤有机碳及CO2排放的影响. 陈仕林,蒙炎成,胡钧铭,俞月凤,李婷婷,张俊辉,陈渊,韦本辉,韦翔华. 2021

[9]保护性耕作土壤线虫成熟度及区系分析. 李慧,李继光,王秋彬,胡宁,娄翼来. 2013

[10]河西荒漠灌区籽用西瓜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王卓. 2008

[11]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 2007

[12]不同保护性耕作对亚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赵信林,刘洪强,邱财生,郭媛,龙松华,王玉富. 2022

[13]幼龄果园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果. 潘艳华,王攀磊,郭玉蓉,曾莉,朱红业,郭志强,番华彩,刘树芳,杜彩艳. 2016

[14]水氮互作对花生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丁红,张智猛,戴良香,杨吉顺,慈敦伟,秦斐斐,宋文武,万书波. 2015

[15]日粮氮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和氮组分的影响. 米见对,郭旭生,周建伟,辛国省,张莹,朱玉环,龙瑞军. 2011

[16]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植烟土壤氮组分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肖鑫,丛萍,徐艳丽,况帅,杨如意,战徊旭,姜淑祯,张燕,董建新. 2023

[17]苹果园行间自然生草的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聂佩显,李国栋,曾文官,薛晓敏,刘雪梅,高文胜. 2023

[18]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石丽红,孙梅,唐海明,文丽,李超,程凯凯,李微艳,肖小平. 2022

[19]深松与秸秆覆盖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郭书亚,付国占,王振华,顾顺芳,李亚贞. 2012

[20]间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 方旭飞,王丽学,张钟莉莉,赵朔毅.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