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茸毛与抗棉蚜性关系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根源

作者: 李根源;汪若海;赵清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陆地棉;茸毛;抗棉蚜性;遗传模型

期刊名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421

年卷期: 1992 年 01 期

页码: 36-40+10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用扫描电镜对11个具有不同抗棉蚜性的陆地棉品种(系)进行了茸毛性状与抗棉蚜性关系的研究,并利用六群体世代进行了叶主脉复毛密度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茎尖和叶背茸毛密度的分布特点是茎尖>叶主脉>叶侧脉,叶背茸毛着生于维管束表皮上,复毛多于单毛,棉株幼嫩部位比老龄部位茸毛密度大。叶主脉茸毛密度与伏期蚜害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对棉蚜产生机械阻碍作用的主要是复毛,茸毛匍匐或半匍匐状态对抗棉蚜性有利。叶主脉复毛密度遗传适合于加性—显性模型。

分类号: S562.034

  • 相关文献

[1]陆地棉早熟性状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 庞朝友,魏恒玲,王寒涛,李黎贝,宿俊吉,范术丽,喻树迅. 2017

[2]大豆茸毛突变体的鉴定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唐均勇,杨静,洪慧龙,郭勇,邱丽娟. 2020

[3]棉花叶片茸毛性状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吴敌,陆宴辉,王沫,张永军,吴孔明. 2010

[4]植物茸毛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理功能. 肖开转,毛小辉,林悦龙,朱永生,蔡秋华,谢华安,张建福. 2017

[5]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和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与育种应用. 王际凤,谷长先,黄培英,朱速松,王成招,张大双,涂丹,陆作楣. 2010

[6]柞蚕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模型与基因效应值的估算. 徐亮,吴艳,孟宪民,刘凤云,黄先敏,戚利. 2006

[7]小麦雌性育性遗传的分离分析. 窦秉德,徐海风,侯北伟,张新玲,王芳,刘福霞,杨晋彬,杨文杰. 2009

[8]双列杂交F_1代加倍单倍体的遗传模型. 张全德,陈世明. 1995

[9]玉米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刘鹏,任英,王洪秋. 2004

[10]青海春小麦品种高原363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侯璐. 2019

[11]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祁新,赵颖君,李鹏志,邬信康. 2001

[12]甜瓜果形遗传的初步研究. 李秀秀,吕敬刚,薛毅柳,井立军,加藤正弘. 2002

[13]籼粳交稻米胶调度的遗传特性分析. 汤圣祥,张云康,余汉勇,王磊. 1996

[14]数量性状各世代平均值的乘积式遗传模型. 韩春琏,吉敬合. 1994

[15]不同环境条件下花生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王晓帅,梁明磊,胡长敏,王嵩,倪皖莉,江建华. 2016

[16]中美几个棉花品种育种应用价值研究(英文). McCARTY Jack C,WU Ji-xiang,JENKINS Johnie N,郭香墨. 2005

[17]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的遗传分析. 秦梦颖,苑少华,冯树英,段文静,白建芳,王娜,赵昌平,章文杰,张风廷,张立平. 2018

[18]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王军,李洪涛,许瀚元,李景芳,祝庆,迟铭. 2020

[19]蚕豆重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陈扣梅,田莹莹,滕长才,张红岩,樊有存,周仙莉,韩雪梅,侯万伟,李萍,武学霞,刘玉皎. 2020

[20]油用向日葵籽实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包海柱,高聚林,马庆,胡树平.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