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贾文玘

作者: 贾文玘;伊淼;张佳蕾;杨莎;孟静静;张正;郭峰;王建国;万书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全球增温潜势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4 年 03 期

页码: 664-67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3种轮作种植方式;其中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设置3∶4,3∶6和6∶8三种行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Ⅱ夏花生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玉米单作相比,土壤CO_2和N_2O的平均排放通量降幅分别为10.24%~18.75%和10.78%~23.93%、排放总量降幅分别为8.30%~19.12%和14.09%~26.81%。间作减少了后茬冬小麦(轮作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间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较玉米单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土壤CO_2排放通量减少3.79%、排放总量减少3.84%;土壤N_2O排放通量减少16.80%、排放总量减少17.66%;土壤CH_4排放总量呈现“汇”现象。此外,单作玉米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占总排放的49.13%;单作花生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23.77%和26.06%;间作模式下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柴油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31.50%、16.74%、17.92%。间作模式增加了后茬小麦碳排放效率、降低了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综上,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玉米花生行比3:6)周年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碳排放与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分类号: S565.2`X144`S512.11

  • 相关文献

[1]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足迹. 林志敏,李洲,翁佩莹,吴冬青,邹京南,庞孜钦,林文雄. 2022

[2]水稻低碳生产研究进展. 周胜,宋祥甫,颜晓元. 2013

[3]水分和秸秆管理减排稻田温室气体研究与展望. 周胜,张鲜鲜,王从,孙会峰,张继宁. 2020

[4]沼液替代化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尹高飞,王小非,沈仕洲,杜会英,巴士迪,张克强. 2019

[5]Meta分析生物质炭对中国主粮作物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赵红,孙滨峰,逯非,王效科,张国,王海勇,张利钧,张梦汝. 2017

[6]滴灌对干旱区春小麦田土壤CO_2、N_2O排放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 郭树芳,齐玉春,罗小玲,刘长勇,彭琴,闫钟清,董云社. 2016

[7]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南方高山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庄媛,闫瑞瑞,熊军波,刘洋,陈亚男,杨培志,呼天明,辛晓平. 2021

[8]设施番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水氮管理的响应. 杜明智,王广帅,刘浩,宁慧峰,高阳,王兴鹏. 2022

[9]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华北地区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徐钰,刘兆辉,朱国梁,李欣,谭德水,石璟,江丽华. 2016

[10]填闲作物对烤烟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韩会阁,李俊营,王孟孟,常栋,郭芳阳,吴照辉,宋艳丹,阎海涛. 2024

[11]控释掺混肥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高玮,王学霞,谢建治,陈延华,倪小会,王甲辰,董艳芳,李子双,曹兵. 2024

[12]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张金玲,李洁,赵建宁,刘红梅,王宇,杨殿林. 2017

[13]黄河上游灌区稻田N_2O排放特征. 张惠,杨正礼,罗良国,张晴雯,易军,杨世琦,陈媛媛,王明. 2011

[14]新疆"宽早优"模式下施氮量对棉田碳足迹的影响. 阮康,阮康,王香茹,贵会平,董强,李磊磊,魏学文,张西岭,张恒恒,宋美珍. 2021

[15]水稻碳足迹评估方法研究及碳足迹计算器开发. 刘晓珂,黄红星,韩威威. 2018

[16]滨海滩涂垦区主要大田作物生产碳足迹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李强,杨文慧,邹晨昕,徐新悦,李建国,张忠启. 2019

[17]新疆棉花//花生间作碳足迹研究. 赵亚飞,李强,侯献飞,司彤,王铭伦,王月福,邹晓霞. 2019

[18]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不同种植模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何浩,伍龙梅,黄庆,邹积祥,何瑞毓,黄海鹏,王天平,林鸿生. 2021

[19]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对燕麦碳足迹的研究. 徐淑娅,贺婷,王晓龙,周海涛,王凤梧,付晓峰,赵世锋,曹丽霞,孙慧风,刘俊青,任长忠,胡新中. 2019

[20]淡水池塘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刘俊文,刘晃,庄保陆,曲蕊.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