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感染绿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冬如

作者: 雷仲仁;王国平;问锦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东亚飞蝗;组织病理变化;绿僵菌

期刊名称: 昆虫知识

ISSN: 0452-8255

年卷期: 2005 年 42 卷 02 期

页码: 183-185+11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将人工培养的绿僵菌分生孢子配制成浓度为 1× 1 0 8分生孢子 mL的孢子油剂 ,涂抹在供试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幼虫的腹侧部。通过组织切片研究表明 ,绿僵菌主要是从东亚飞蝗体表侵入的 ,72h后可见体腔内有菌丝和组织病变 ,侵入体内的菌丝在血腔中不断增殖 ,使得脂肪体、肌肉组织、马氏管和消化道发生病变解体。 96h后 ,肠壁细胞结构开始疏松、内膜解体。 1 2 0h后 ,多数幼虫死亡 ,消化道内外布满菌丝。

分类号: S476.12

  • 相关文献

[1]东亚飞蝗感染绿僵茵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雷仲仁,王国平,问锦曾. 2005

[2]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1对东亚飞蝗酶学免疫的影响. 李贝贝,田野,闫多子,李红梅,曹广春,刘明娜,张泽华,王广君. 2021

[3]5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 雷仲仁,谭正华,王音,符伟,黄虹. 2003

[4]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的影响. 贾苗,张彦丰,杜桂林,曹广春,农向群,刘长仲,王广君,张泽华. 2016

[5]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发、酶活力及毒力的影响. 雷仲仁,孟涛,王兆勇,姚君明. 2010

[6]绿僵菌侵染对东亚飞蝗中肠保护酶和解毒酶的影响. 王正浩,农向群,曹广春,赵莉,王广君,张泽华. 2015

[7]绿僵菌侵染后东亚飞蝗营养生理参数变化研究. 李志红,牙森·沙力,张泽华. 2011

[8]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张泽华,高松,张刚应,王扬,杨宝东,张卓然,郑双悦,王梦龙. 2000

[9]绿僵菌蝗虫菌株蛋白酶Pr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农向群,张泽华,高松,苏红田. 2003

[10]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绿僵菌LA菌株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 雷仲仁,徐洪富,王兆勇,梁兴慧. 2010

[11]以绿步甲为载体携播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协同控制作用研究. 吴惠惠,王广君,左亚运,李元盛,赵慧龙,刘玉升,张泽华. 2015

[12]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代鹏,唐复润,谢玉萍,石晓珍,程子路,黄俊生. 2006

[13]取食转Bt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效应. 叶恭银,吴琼,彭予发,陈学新. 2007

[14]利用冷冻切片对球孢白僵菌侵染西花蓟马过程的观察. 郑长英,赵川德,万方浩,王俊平. 2017

[15]拟穴青蟹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陈小龙,程长洪,邓益琴,马红玲,苏友禄,冯娟,郭志勋. 2020

[16]转sck单价基因和cry1Ac/sck双价基因水稻对二化螟的致死效应及中肠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赵红盈,吴孔明,赵奎军,彭于发,郭予元. 2007

[17]烟粉虱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雷仲仁,花保祯,王音,问锦曾,黄虹. 2006

[18]取食转Bt基因抗虫玉米后亚洲玉米螟幼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变化.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09

[19]转sck单价基因和cry1Ac/sck双价基因水稻对二化螟的致死效应及中肠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赵红盈,吴孔明,赵奎军,彭于发,郭予元. 2007

[20]尼罗罗非鱼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的分离鉴定及其病理学观察. 刘志刚,可小丽,卢迈新,高风英,曹建萌,朱华平,王淼.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