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杂交双单倍体后代的HMW-GS组成和易位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庞建周

作者: 庞建周;王雪征;茜晓哲;王晨阳;陈淑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玉米;双单倍体;半粒电泳法;HMW-GS;黑麦碱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16 年 31 卷 04 期

页码: 126-1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提高优质小麦的育种效率,在早代明确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的组成,增加育种的针对性,以1个小麦杂交组合的296个DH株系群体为试材,采用半粒SDS-PAGE法检测麦谷蛋白,且用A-PAGE检测了醇溶蛋白。结果表明:母本衡09-6324的HMW-GS构成为null、7+9、2+12,是有Sec-1特征带的1BL/1RS易位系品种,父本师栾02-1亚基组成1、7+9、5+10,是非1BL/1RS易位系品种。296个DH株系共鉴定出6种不同的HMW-GS类型,均为父母本表达亚基类型的再分配,无变异类型。与面包加工品质呈正相关的5+10亚基出现频率为35.13%。DH株系材料中1BL/1RS易位系类型的占54.05%,1、5+10优质亚基同时出现,且没有Sec-1表达的占15.20%,这些株系可作为新的面包小麦种质资源使用。采用半粒SDS-PAGE和A-PAGE法对育种早代的优异单株进行有效鉴定和选择,可以提高优质小麦育种效率。

分类号: S512.1`S513

  • 相关文献

[1]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蔡华,马传喜,司红起,乔玉强,陆维忠. 2006

[2]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技术育成小麦新品种中麦533. 陈新民,何中虎,刘春来,王德森,张勇. 2011

[3]小麦-簇毛麦新种质山农05078的鉴定(简报). 刘海燕,何方,王金平,西廷业,王洪刚,李兴锋. 2008

[4]Glu-A1和Glu-D1位点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共同缺失对弱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武茹,张晓,高德荣,别同德,吴荣林. 2011

[5]导入燕麦DNA的普通小麦HMW-GS及品质性状分析. 董建力,刘萍,刘生祥,李红霞,惠红霞,李树华,许兴. 2009

[6]97份安徽省种植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品质分析. 何贤芳,赵莉,都斌斌,马斐,吴子峰,郑文寅,汪建来. 2022

[7]HMW-GS指印法速测杂交小麦种子纯度的适用性. 许钢垣,武计萍,仇松英,逯腊虎,潘幸来,潘前颖,张贵云,谢三刚,史引红,潘登魁. 2000

[8]小麦F_1籽粒及植株中的遗传畸变. 潘幸来,潘登魁,潘前颖,王永杰,史引红,张贵云. 2002

[9]小麦Glu-B1位点1Bx14+1By18新亚基对材料的创制及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分析. 庞斌双,张学勇,王兰芬,郝晨阳,董玉琛. 2007

[10]不同硬度类型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郭世华,侯国峰,白彩虹,刘丽,马庆,岳淑芳,王秀娟,廉博. 2006

[11]SDS-PAGE与分子标记相结合分析宁夏小麦HMW-GS组成与变化特点. 白升升,马丽,王晓龙,马棫灵,张晓科,陈东升. 2015

[12]不同育种阶段主栽品种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刘宁涛,邵立刚,王岩,李长辉,马勇,车京玉,高凤梅,张起昌. 2009

[13]小麦HMW-GS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高正,王晓龙,张晓科,白升升,付晓洁,相吉山,穆培源,梁强. 2013

[14]一对HMW-GS近等基因系面粉品质、面团流变学和烘烤品质的研究. 张延滨,辛文利,肖志敏,祁适雨. 2000

[15]小麦面粉谷蛋白溶涨指数的遗传方式及QTL定位. 常柳,张兰萍,逯成芳,任永康,尤明山,李保云,唐朝晖. 2011

[16]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单倍体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技术的研究. 韩彬,陈孝,徐惠君,张文祥,辛志勇,黄惠宇. 1990

[17]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DH材料的分子标记鉴定. 罗瑛皓,陈新民,夏兰芹,陈孝,何中虎,任正隆. 2005

[18]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买春艳,刘易科,刘宏伟,李洪杰,杨丽,吴培培,周阳,张宏军. 2024

[19]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鉴定双单倍体玉米测交组合. 段民孝,范弘伟,赵久然,王元东,邢锦丰,杨国航,张华生,王继东,张雪原. 2010

[20]CIMMYT玉米DH育种研究进展:诱导策略及其应用. 施标,郑洪建,孙大鹏,王慧,George Mahuku,吴爱忠.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