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阴条件下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乔旭

作者: 乔旭;张宏芝;雷钧杰;赵奇;陈兴武;张新志;周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遮阴强度;穗粒数;产量

期刊名称: 新疆农业科学

ISSN: 1001-4330

年卷期: 2011 年 48 卷 10 期

页码: 1802-18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阐明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便在果粮间作模式下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方法】在人工遮阴和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研究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遮阴明显降低了小麦的可孕小花数、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和公顷穗数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结论】遮阴后小麦穗粒数的改良应更多地关注小花的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过程,产量的提高应更多地关注植株的生长发育、公顷穗数和籽粒灌浆过程。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王青,赵莉,何贤芳,朱昭进,汪建来,姚大年. 2012

[2]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 李浦,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2012

[3]扁桃-冬小麦间作系统树冠截光程度对小麦产量和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谢辉,张雯,韩守安,王敏,阿力木江·奥布力,潘明启,艾尔买克·才卡斯木,张平. 2021

[4]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穗部发育和粒重的影响. 刘璇,王瑞丽,周伟,方保停,郑宏远,张艳林,詹克慧. 2013

[5]小麦雌性育性遗传的分离分析. 窦秉德,徐海风,侯北伟,张新玲,王芳,刘福霞,杨晋彬,杨文杰. 2009

[6]滇中地区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探讨. 余淑君,李惠兰,胡群英. 1990

[7]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单福华,田立平,马巧云,王汉霞,高新欢,任立平,张风廷. 2018

[8]杂交纸袋对小麦杂交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孙正娟,刘建军,曹新有,李豪圣,刘爱峰,程敦公,王灿国,宫文萍,韩冉,刘成. 2018

[9]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刘三才. 1994

[10]旱作小麦株高与产量三因素相互关系初探. 卫云宗. 1992

[11]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Tackx3参与穗粒数的形成. 常成,张海萍,张秀英,闫长生,肖世和. 2009

[12]小麦穗粒数主效QTL-qKnps-4A遗传效应解析. 崔俊鹏,赵慧,张倩倩,宫娜,刘朦朦,张萌娜,侯玉竹,刘成,李林志,周芳婷,吴永振,孙晗,赵春华,崔法. 2019

[13]小麦开花后穗、茎、叶对籽粒形成及产量影响初探. 田笑明,赵志勇. 1993

[14]一种小麦穗粒数测定方法. 亢秀丽,马爱平,靖华,王裕智,崔欢虎,郑彩萍. 2015

[15]小麦田间测产和实际产量转换系数实证研究. 李向东,吕风荣,张德奇,杨程,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岳俊芹,马富举,秦峰. 2016

[16]玉米杂交种间种增产效应的研究. 党久占,吕志敏,张玉金,米志恒,阎礼,孙相春,贺军. 2014

[17]哈尔滨地区不同熟期水稻产量及主要性状变化规律. 卞景阳. 2009

[18]抗低温冷害调理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彭杰,王伟中,顾大路. 2016

[19]小黑麦新种质“yv97-32”和“yv97-33”的研制. 伍绍云,奉有壁. 2000

[20]安徽省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英文). 赵莉,何贤芳,刘泽,汪建来.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