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宁

作者: 徐宁;曲祥春;王明海;邓昆鹏;包淑英;王桂芳;窦忠玉;窦金光;郭中校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绿豆;株型;混合遗传模型;遗传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7-4333

年卷期: 2019 年 04 期

页码: 24-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索绿豆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为选育株型紧凑的直立型绿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半蔓生型品种‘洮绿218’和直立型品种‘吉绿10号’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组合6世代遗传群体(P_1、P_2、F_1、F_2、B_1和B_2)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分枝夹角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分枝数和分枝夹角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1模型),其中,控制株高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7.27,显性效应分别为0.03和-0.13,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59.35%、8.23%和41.4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0%、0%和0%;控制分枝数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0.33,显性效应分别为-0.74和-1.55,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3.26%、7.69%和53.1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9%、56.36%和0%;控制分枝夹角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2.10,显性效应分别为-0.94和-1.38,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48.11%、32.45%和64.54%,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主茎节数的最适宜模型为D-0模型(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10和-0.01,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1.39%、1.27%和0.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39%、10.81%和47.08%。综合表明,‘洮绿218’ב吉绿10号’组合的分枝数和分枝夹角的总遗传率较大,应在早世代进行选择;株高和分枝夹角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大部分世代主要受多基因控制;在绿豆株型育种中要综合考虑主基因、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分类号: S522

  • 相关文献

[1]苦瓜枯萎病抗性材料Thai4-6的遗传模型分析. 刘子记,朱婕,牛玉,杨衍. 2018

[2]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育性的遗传分析. 徐达文,张立平,赵昌平,郑用琏. 2009

[3]三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分析. 曾红权,刘宜柏,尹建华,邹国兴,彭志勤,杨平,黄永萍,陈春莲. 2006

[4]施磷酸二铵对不同株型绿豆品种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陈剑,杨振中,谢甫绨,陈振武. 2012

[5]不同高粱F2群体的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张旷野,王佳旭,柯福来,张飞,朱凯,李志华,段有厚,邹剑秋,王艳秋. 2022

[6]北方杂交粳稻株型遗传分析. 马秀芳,郝宪彬,沈枫,华泽田. 2008

[7]甜瓜柄蔓夹角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熊姜玲,赵光伟,徐志红,贺玉花,孔维虎,张健,徐永阳. 2016

[8]玉米株型和轴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曹冰,李现奎,李临江,潘月胜,刘玉敬,李杰文,巩东营,王志武. 2007

[9]绿豆籽粒颜色的遗传分析. 廉雪,张泽燕,张耀文. 2020

[10]绿豆分枝角度遗传研究. 徐宁,曲祥春,王明海,包淑英,王桂芳,邓昆鹏,郭中校. 2018

[11]绿豆雄性不育突变体msm2015-1的遗传学与细胞学分析. 吴然然,林云,陈景斌,薛晨晨,袁星星,闫强,高营,李灵慧,张勤雪,陈新. 2021

[12]绿豆几个表型性状的遗传特性. 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刘岩. 2013

[13]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相关性. 刘长友,范保杰,曹志敏,王彦,张志肖,苏秋竹,王素华,田静. 2012

[14]栽培绿豆V2709抗豆象特性遗传分析. 孙蕾,程须珍,王素华,王丽侠,刘长友,梅丽,徐宁. 2007

[15]绿豆抗豆象育种后代F2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程须珍,王素华,吴绍宇,周吉红. 2004

[16]4个环境下稳定表达的控制粳稻穗角性状的新位点. 牛付安,刘健,郭媛,陈兰,江建华,洪德林. 2012

[17]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 张书芬,傅廷栋,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 2008

[18]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及其在F_1代的遗传. 吕川根,宗寿余,邹江石,姚克敏. 2005

[19]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 李艳大,朱相成,汤亮,曹卫星,朱艳. 2011

[20]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邹江石,吕川根.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