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潮土氨挥发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水清

作者: 张水清;张博;岳克;林杉;黄绍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炭;氨挥发;氮素吸收;潮土;铵态氮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23 年 37 卷 011 期

页码: 2258-226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生物炭对河南潮土区土壤氨挥发和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不施肥(CK)、氮磷钾化肥(NPK)、生物炭(BC)、化肥配施生物炭(BC+NPK)4个处理,测定小麦季土壤氨挥发速率、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结果表明,在小麦基肥期,CK和BC处理氨挥发速率相对稳定,平均速率在0.06kg·hm-2·d-1左右,且无显著差异.而NPK和BC+NPK处理氨挥发速率在基肥施入后2~3 d达到峰值,分别为0.86和1.25 kg·hm-2·d-1,BC+NPK处理较NPK处理显著提高45.35%.在小麦追肥期,NPK和BC+NPK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最大值分别为0.96和1.07 kg·hm-2·d-1,且均在追肥后第7天达到最大值.与NPK处理相比,BC+NPK处理导致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增加9.45%,在基肥期和追肥期分别增加了5.47%和13.44%.整个小麦生育期,BC+NPK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平均值为21.61 mg·kg-1,较NPK处理显著增加17.29%,氨挥发速率与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不施肥条件相比,施用生物炭使小麦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分别提升0.23 t·hm-2和6.12%,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生物炭使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提升6.44%,但差异不显著.综上,在河南潮土区,施用生物炭通过提升土壤铵态氮含量进而增加了土壤氨挥发速率及累积量,但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的提升效果不显著.本研究为生物炭在黄淮海平原潮土区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玉米秸秆添加量对温室土壤氨挥发及辣椒氮素吸收的影响. 吴红艳,于淼,高晓梅. 2022

[2]不同缓控释氮肥对高羊茅草坪生长及氮素挥发的影响. 谷佳林,边秀举,徐凯,张东雷,朱文,刘宝存,赵同科,方瑞元,曹兵. 2013

[3]海藻酸增效剂对尿素在土壤中转化及损失的调控. 张静,冀建华,李絮花,陈亮. 2020

[4]尿素中添加腐植酸、黄腐酸、重过磷酸钙和氯化钾能抑制氨的挥发. ShamsuddinRosliza,OsumanuHarunaAhmed,NikMuhamadAb.Majid,张丽娜,宋丽艳. 2009

[5]尿素中添加腐植酸、黄腐酸、重过磷酸钙和氯化钾能抑制氨的挥发. Shamsuddin Rosliza,Osumanu Haruna Ahmed,Nik Muhamad Ab.Majid,张丽娜,宋丽艳. 2010

[6]腐植酸尿素氨挥发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增兵,赵秉强,林治安. 2010

[7]减氮条件下砂壤质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 吕金岭,王小非,骆晓声,梁少民,寇长林. 2021

[8]华北平原中部夏玉米农田不同施氮水平氨挥发规律. 山楠,赵同科,杜连凤,安志装,何艳洁,郝玉翠,孙秀君,串丽敏. 2020

[9]基施氮肥对麦田冬前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山楠,毕晓庆,杜连凤,安志装,赵丽平,赵同科. 2013

[10]长期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小麦氮素吸收及氨挥发的影响. 张水清,张博,岳克,林杉,郭斗斗,郭腾飞,黄绍敏. 2022

[11]尿素与不同添加剂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 唐珧,李丽君,张晓明,刘平,白光洁,邹慧芳,梁亚宇. 2018

[12]生物炭对茶园酸性红壤氮素养分淋溶的影响. 刘岑薇,叶菁,李艳春,林怡,王义祥. 2020

[13]生物炭基钼肥对土壤无机氮形态转化的影响. 黄永东,杜应琼,陈永坚,管颐雯,邓腾灏博,李蕾,吴志超,柳勇. 2018

[14]对比研究生物炭和秸秆对麦玉轮作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唐占明,刘杏认,张晴雯,李贵春. 2021

[15]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研究. 盖霞普,刘宏斌,翟丽梅,王洪媛. 2015

[16]生物炭与不同类型氮肥配施对菜地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 柳晓婉,刘杏认,高尚洁,李贵春. 2024

[17]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N_2O的减排效应. 赵光昕,刘杏认,张晴雯,田秀平. 2018

[18]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宋婷婷,赖欣,王知文,方明,杨殿林,居学海,李洁,张贵龙. 2018

[19]生物炭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固氮潜力的研究. 王杰,孙程万,郭建华,宁建凤,倪振宇,王弯弯. 2024

[20]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华北农田盐碱土N_2O排放的影响. 石玉龙,刘杏认,高佩玲,张晴雯,张爱平,杨正礼.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