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藏茶渥堆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分析及感官评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夏陈

作者: 夏陈;何扬航;邓俊琳;向卓亚;谢庆玲;朱永清;陈建;朱柏雨;刘刚;施刘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金花藏茶;挥发性化合物;渥堆;气质联用;风味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22 年 43 卷 024 期

页码: 305-3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阐明金花藏茶渥堆加工过程中香气品质的形成规律,本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感官评定对以金花藏茶为代表的雅安藏茶在渥堆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以及风味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金花藏茶加工各阶段的样品中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化合物.在黑毛茶中,香气含量占比依次为醇类、酸类、碳氢类和氧杂环类,在金花藏茶成品中,香气含量占比依次为醇类、酮类、碳氢类和其他类.2,3-丁二醇、2,5-二甲基环己醇、2-癸烯-1-醇、1,2,3-丁三醇等主要醇类物质随着发酵进行而消失,发酵S2阶段柠檬烯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占85.4%).随着渥堆加工过程的进行,与花香气味相关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与α-松油醇显著减少,与藏茶陈香、菌香风味相关的1,2,3-甲氧基苯以及烯醛类化合物总含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为揭示金花藏茶挥发性物质的构成和转化,探究其陈香风味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藏茶加工和质量把控提供参考.

分类号: TS272

  • 相关文献

[1]根瘤蚜对不同抗性葡萄的选择性及葡萄根系挥发性物质的鉴定. 郑秋玲,翟衡,蒋恩顺,王忠跃. 2009

[2]发酵与焙烤对可可豆香气影响的GC-MS分析. 易桥宾,谷风林,房一明,徐飞,那治国,赵友兴. 2015

[3]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冯涛,水梦竹,李雪,宋诗清,庄海宁,张劲松. 2018

[4]食用菌风味物质及其在美拉德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刘培基,崔文甲,王文亮,弓志青,杨正友. 2020

[5]生乳中风味物质特征及来源研究进展. 陈银阁,张养东,李宁,张元庆. 2024

[6]鱼露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江津津,梁兰兰,林婉玲,林金莺. 2017

[7]基于GC-MS联用技术分析传统鱼露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分变化. 王悦齐,李春生,李来好,杨贤庆,陈胜军,吴燕燕,赵永强,魏涯. 2018

[8]SPME-GC/MS分析植物油挥发性风味成分. 杨春英,刘学铭,王思远,陈智毅. 2015

[9]河源南高丛蓝莓酒精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 吴继军,肖更生,徐玉娟,陈卫东,余元善,张友胜. 2014

[10]金花藏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的多酚成分及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罗棵濒,邓俊琳,向卓亚,朱柏雨,夏陈,朱永清,李娟,张盈娇,陈建,吕晓华,施刘刚. 2023

[11]岭头单丛茶渥堆期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黄国滋,赖兆祥,卓敏,黄华林,赵超艺,陈栋. 2008

[12]安化黑茶渥堆工艺及品质形成研究进展. 孙琪璐,肖蕾,萧力争. 2015

[13]青砖茶初制、渥堆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刘盼盼,郑鹏程,王胜鹏,龚自明,滕靖,高士伟,王雪萍,叶飞,郑琳. 2017

[14]六堡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茶汤色泽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 2019

[15]湖南黑毛茶渥堆发酵机械化生产探讨. 何含阳,彭志伟,黄怀生,粟本文. 2015

[16]云南勐海晒青毛茶产制概况. 陈红伟. 2000

[17]渥堆对黑茶色泽形成的作用及适度判别分析. 王辉,刘亚芹,郑东,周汉琛,黄建琴,雷攀登. 2022

[18]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潮水用量对茶品质的影响. 韩海华,梁名志,周斌星,陈继伟,罗琼仙. 2011

[19]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和茶汤色差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张厅,刘晓,熊元元,王小萍,黄藩,王云,李春华,唐晓波,郭承义. 2022

[20]普洱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吕海鹏,钟秋生,王力,林智.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